中英文明對話:我們互相能學習點兒啥?
摘要: 當地時間21號,習近平主席在英國訪問的重要一站是帝國理工學院。眾所周知,英國名牌大學云集,在牛津和劍橋的家鄉,沒有兩把“刷子”,肯定無法獲得這樣的機
當地時間21號,習近平主席在英國訪問的重要一站是帝國理工學院。眾所周知,英國名牌大學云集,在牛津和劍橋的家鄉,沒有兩把“刷子”,肯定無法獲得這樣的機會。一份統計數字指出,2005年,帝國理工學院的學者在《科學》《自然》期刊發表的論文里只有3%與中國學者合寫,而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22%。足見,與中國廣泛深入的合作是重要原因之一。
說到學校,就不得不說說“學習”這件事。筆者本人到英國正是為了學習,而到倫敦的短短幾天時間里,筆者已經碰到了許多懷著同一個目的到訪英國的同胞。從北京飛倫敦的飛機上,坐在左手邊的女士就是來英國學習數據統計的,到了酒店碰到來英國學習農業的國內專業人士等等。這其中,既有國內的科研機構,也有政府部門,更多是來自企業的同胞。
事實上,每年大致有15萬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學習,教育已經成為英國龐大的產業。我們可以從英國學到的東西很多,這中間既包括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也包括教訓——我們可以從英國走過的彎路里學到很多東西,例如,倫敦在工業化時代也曾經霧霾嚴重,后來經過治理得到了解決,我們完全可以從英國的經驗和教訓中獲取參照。
學習從來就是相互的,我們學習英國,英國也學習中國。有的人可能會說,英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英國處于后工業時代,我們還在工業化的進程中。英國能從中國學習些什么呢?
現實中,英國真的在學習中國。例如,學習中國人的勤勞務實。英國《衛報》就曾經報道稱,中國的勞動者年均工作2000至2200小時,《衛報》借此號召英國人向中國學習。
又例如,學習中國的教育理念。大家都看過英國電視機構制作的紀錄片《中國式教學: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把中國的老師引入英國,去研究他們的教學方式和管理理念。事實上,在教育這件事情上,英國人已經徹底放下了矜持,做起了中國的學生。
事情的起因是,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考試中,英國人同樣視為“祖國花朵”的孩子們表現糟糕透頂,數學、閱讀、自然科學的排名都很低。而相比之下,來自上海的中國學生各科成績都名列第一。情急之下,去年英國政府派了50位數學老師到上海觀摩學習。記得在一堂觀摩課上,英國的教育大臣問一個中國學生,“你將來想做什么?”孩子的回答是“科學家”。教育大臣特魯斯當時心頭一震,“在英國,想當歌星、影星、球星的孩子非常多,想當科學家的鳳毛麟角”。
今天,華東師大版《一課一練》的輔導教材已經有了英文版進入了英國的課堂,深圳一所學校的學生的校服也進入了英國一家博物館進行展出。
可以看出,英國和中國都有很多想要從對方身上學到的東西。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人們愈是賢明,愈低著腰向他人學習”。我們也期待著,習主席此訪能夠讓中英間的相互學習、互相借鑒的風氣越來越濃。(央廣網評論員 王健)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央廣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