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行己有恥”的氣節
摘要:作者:羅容海 清初大儒顧炎武中年北游之后,曾給好友張爾岐等人寫過一封《與友人論學書》,書中拈出兩句話作為學者士大夫的準則。其一論為學,曰:“博學于文&rdquo
作者:羅容海
清初大儒顧炎武中年北游之后,曾給好友張爾岐等人寫過一封《與友人論學書》,書中拈出兩句話作為學者士大夫的準則。其一論為學,曰:“博學于文”;其一論為人,曰:“行己有恥”。
顧炎武對于“有恥”一端極為重視,在《與友人論學書》一文中,他反復說道:“恥之于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錄》“廉恥”條中,顧炎武更是直接說明:“(禮義廉恥)四者之中,恥為尤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其時正值明末清初,學者延續明儒陋習,多喜談心性,而士大夫閹然媚于世、媚于新朝廷者亦為數不少。所以顧炎武上接圣人之道,樹起“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兩面大旗,并特別指出“恥”是根本中的根本,可謂切中時弊,對于今人也仍有重要意義。
“行己有恥”是為人處世的底線,從古至今無不例外。從伯夷叔齊餓死不食周粟,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從東漢李膺等聯結太學生抨擊朝政,再到東林黨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不仕于清,再到近代以來為了民族復興前赴后繼的仁人志士,嚴義利之辨,有所為有所不為,一直是華夏文明世代傳承的核心價值。而嚴義利之辨,正是“行己有恥”的核心內涵,而有所為有所不為,則是“行己有恥”的行為表現。
當前一些為商、為政的人紛紛出問題,就是在嚴義利之辨上面,沒有繃緊這根弦。經商以趨利作為唯一原則,而不是如古人所言:“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于是有了所謂的“互害模式”;為政或為自肥,或耍威風為目的,而不是如黨的宗旨所言“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公仆,于是有所謂的“四大危險”。概而言之,就是心中的那個“義”字失了位。
“嚴辨義利”“行己有恥”之人,就是有氣節的人。有氣節的人,知道什么時候該挺身而出,什么時候該退到身后,什么時候該奮起直追,什么時候該守身如玉。這樣的人,就是道德自覺的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社會的尊重,受到百姓的歡迎,甚至“望門投止”——即便遭到反動勢力迫害的時候,老百姓也愿意豁出性命來支持保護他們。
習近平同志曾經在《從政雜談》一文中說道:“縱觀人類歷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風亮節。”“高尚的氣節是每一個領導者應有的品質。沒有氣節,就沒有了脊梁骨。”這種氣節,就是要從“行己有恥”做起,做好修身的根本工作,然后在“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程中,為民為公,無私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光明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