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領銜京劇《西安事變》再續少帥情緣
摘要:1996年6月在美國夏威夷于魁智與少帥張學良合影 于魁智提供 攝 現代京劇《西安事變》(從右至左)于魁智飾張學良、朱強飾周恩來、胡濱飾楊虎城 國家京劇院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1日電 題:于魁智領銜京劇《西安事變》再續少帥情緣
中新社記者 應妮
從藝43年的中國內地著名老生于魁智要用半生功力來塑造一位歷史人物——少帥張學良,他坦言這對自己是很大挑戰。
要塑造一個“可親、可愛、可信”的少帥形象,演小了或演隨意了都不行,于魁智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形容此次角色。
挑戰在于,一方面是演慣傳統京戲的老生,更兼已經54歲,演繹36歲正意氣風發的少帥,“要求自己首先得改舞臺習慣,挺起胸,注意站姿和氣質”;另一方面《西安事變》是一出現代戲,沒有了髯口、水袖、帽翅、翎子、紙扇等傳統輔助道具,“塑造一名身著斗篷腰挎手槍的軍人,不能讓觀眾看出搖頭晃腦、亮靴底的架勢。”
于魁智與年齡相差60歲的張學良曾有過兩面之緣。
首次結緣是1993年于魁智隨中國京劇院首次組團赴臺灣演出,張學良每場都來,尤好老生,一口氣連看6場,并盛情邀請主要團員到家中作客。當他得知于魁智跟自己同是沈陽人時,更是激動不已,連說:“你是我的小老鄉!”
雖是在家中,于魁智仍記得張學良是著白襯衣系紅領帶以示鄭重。從小他就常聽長輩說故事,也曾去過大帥府參觀,當耳濡目染的傳奇人物陡然出現在眼前,如此親切和藹,確實出乎意料。眾人的聊天以京劇為主,張學良特別鼓勵了他的小老鄉“真是唱得好!”
第二次親密接觸則是三年后張學良的96歲壽辰活動。家人為了給張學良一個驚喜,特邀于魁智等赴美國夏威夷為其祝壽演出。于魁智代表中國京劇界同仁將一幅用京劇臉譜繪制的“壽”字獻給了老人。
回憶當時情景,于魁智說,胡琴一響,老人的精神為之一振。隨后,他演唱了京劇《上天臺》選段,“最后一句‘又聽得殿角下大放悲聲’,我覺得與壽宴氣氛不符,改成了‘準備下皇封宴慶賀功臣’。”唱完之后,張學良把于魁智和琴師、鼓師都叫過去聊京劇,老人家聊得太投入以致壽宴的流程都暫時停了下來。
張學良喜歡聽戲,更喜歡唱戲。于魁智說,他在夏威夷駐留的10天里,每天至少陪張學良唱戲五小時。在那段日子里,老人特別開心。令人欽佩的是,96歲高齡的張學良記憶力驚人,對于《失街亭》、《斬馬謖》、《珠簾寨》、《武家坡》等傳統劇目中的唱段,他不僅唱腔非常熟練,就連其中的念白都倒背如流。
此次再度在戲中結緣張學良,《西安事變》90多分鐘的戲,于魁智只有15分鐘不在臺上。
排練場上,于魁智的絕活不光是臺詞唱腔爛熟,還能把全劇所有角色的臺詞唱腔戲份熟記于心。這一切源于他超常的付出——推掉所有日常事務和演出安排,每天排練12小時以上,清晨趕到排練場與琴師鼓師對腔,半夜還與唱腔設計商討細節。不僅因為他是中國京劇院副院長,也是為了更好刻畫人物形象。
以“酒會”一場為例,他向中新社記者解釋,張學良其實只有一句念白,就是見到周恩來總理之后說“周先生,早就盼著您來了!”,之后是現場鄉紳、記者等形形色色男女紛紛向周恩來提問,雙方唇槍舌劍,周用智慧一一化解。“雖然沒有我的唱,但是我不可能在旁邊傻站著。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跟我有關?那么我該如何反應。周恩來唱的時候若看著我,我又當作何表現?”
在于魁智看來,人物與人物之間互有影響和感染,找人物感覺就得熟悉劇本,就算氣口斷了半秒也會讓角色出戲,因此必須得記住別人的臺詞、戲份甚至舞臺調度,要對臺上所有人物、環境以及細節都心里有底。
中國京劇院重點創排的現代京劇《西安事變》將于12日晚在梅蘭芳大劇院首演,首輪連演三場,于魁智說,“首輪演出之后接受觀眾和專家的建議肯定還要打磨修改。”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