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自然,孩子將會更聰明
摘要:原標題:親近自然孩子更聰明 每到暑假前,兒子哲哲總會問我什么時候去爺爺家?問他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他說爺爺家比北京好玩多了,空氣那么好,田野那么美,最重要的是
每到暑假前,兒子哲哲總會問我什么時候去爺爺家?問他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他說爺爺家比北京好玩多了,空氣那么好,田野那么美,最重要的是能見到各種各樣的昆蟲,“我特別想捉一只威武的大田鱉和你說的帥氣的天牛。爸爸,咱們再捉幾只螞蚱,用它們釣青蛙,好吧?你能陪我一起去嗎?”
其實,每年暑期休假那一周,我都會帶哲哲回一次老家,不只為看看老人,還想帶他到鄉村走一走,到田野看一看。我倆都喜歡在田埂上任微風拂面的感覺,著迷于池塘里那豐富而繁忙的世界,也享受在高高的土坡上就那么安靜地望著大片大片的碧綠。我還興致勃勃地帶著小家伙重溫了一遍自己兒時玩過的游戲,如到小溪里摸魚、去河溝里捉泥鰍、用蛛網拍子粘蜻蜓、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滾鐵環。
除了回農村老家,從哲哲5歲起,我們多了一條每年至少一次出游的家規。廣西桂林、江西婺源、杭州西湖等地的美景讓人陶醉,一路上也遇到很多新鮮事。之所以執意帶哲哲親近大自然,是因為我愈發感覺“00后”這一代正在遠離大自然,必須補上自然這門課:他們雖然不再吃缺衣少食的苦,不必在農田里辛苦耕作,不必走很遠的路去上學,生活中也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有那么琳瑯滿目的童書,但他們生在城市,長在城市,遠離山青水秀、草長鶯飛的田園,不知道在柳樹下蕩秋千是何等快樂,在鄉村小路上與伙伴追逐是多么有趣,更不知道站在稻田里聽取蛙聲一片是怎樣的一種愜意……
一次采訪中,問及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常新港30年前的孩子和“00后”這一代有什么區別。他說,在現代社會,兒童生活“被去自然化”變得越來越普遍。彼時的孩子親近自然,在大自然中長大,所以盡管沒有好的物質環境,但那些孩子仍然長得枝繁葉茂。而現在的孩子被過剩的物質包圍,遠離自然,沉迷網絡,所以往往生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城市病來。
常新港的回答我深以為然。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參加某夏令營的孩子到了風景秀麗的駐地后,并沒有被周圍的景色所吸引,而是四處找電源,找到后便開始給電子產品充電,然后渾然忘我地沉浸在虛擬世界里。也許,童年的自然體驗并不能帶來一個好成績,也不能在報考國外大學時加分,但自然缺失的確存在潛在危險。有科學研究表明,與大自然的割裂很容易導致諸如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郁、憤怒等一系列癥狀。
比身體的病癥更可怕的是情感的荒蕪。試想,一代沒有或鮮有自然體驗的孩子長大后,他們看到長流水、燈長明時習以為常,聽到沙漠化、泥石流、野生動物瀕危這些字眼時不會心疼,看到受傷的動物、小生命的離去不會難過或生出惻隱之心,那將是多么嚴峻的未來。如果孩子沒有在田野里肆意奔跑、在小河邊駐足玩耍的經歷,就像蕾切爾·卡遜筆下那個寂靜的春天,童年將單調成一種無聊的灰色。
孩子是屬于大自然的。大自然與兒童有著天然的聯系,甚至可以說是兒童的一部分。在傳統的中國與西方社會,兒童與大自然是親密無間的,都主張孩子不被圈養在一狹之地。而兒童與自然界中的鳥獸、花草相處的故事,在瑪麗·波·奧斯本的“神奇書屋”系列、米拉·洛貝的《蘋果樹上的外婆》中都能看到,于我而言,讀起來都是那么美、那么親切。
身在大自然,每個孩子放飛的是身心,收獲的是成長。采訪著名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時,他很感慨地告訴我:“在北美,許多父母會帶孩子到動物園,或者養一些小動物、小植物,讓他們觀察它們如何生活、如何長大,幫助孩子建立和動植物之間的感情。其實,與自然和諧相處,讓每個孩子熱愛自然,最終受益的還是人類自己。”
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理查德·洛夫進行了這樣的描述:
一個女孩講她在樹林里的秘密花園:“我有一個秘密花園,那兒有一個大瀑布,旁邊還有一條小溪。我在那里挖了個大坑,有時我就帶個帳篷過去,然后我就躺在坑里,看著上面的樹和天,有時我就這么睡著了。那兒好像就是我的地盤,我干什么都可以,也沒人會來煩我,我以前幾乎每天都去那兒。”說到這兒,她的臉漲紅了,聲音也變得低沉起來:“后來他們把樹砍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好像也被他們砍掉了。”
生命的一部分被砍掉了,意味著什么?也許是童年的美好回憶不再,也許是與昔日的美好告別。所以,當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時候,抑或丹桂飄香、雪花飄舞的季節,不妨帶著孩子到大自然走一走,讓童心在田野里放飛,讓生命在天地間綻放。(記者 張貴勇)
責任編輯:yss
(原標題:中國教育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