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主角仍然是主角
摘要:胡殿文7月是大學的畢業季, 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畢業典禮上,一個未能出席的人——剛剛因病離世的李小凡教授,卻成為這個鄭重儀式上的“主角”。中文
胡殿文
7月是大學的畢業季, 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的畢業典禮上,一個未能出席的人——剛剛因病離世的
李小凡,留校工作32年。
如何看待一位學者的生與死,令人沉思。清瘦、訥言的李小凡喜歡將白襯衣穿得整整齊齊。這種“清清白白”的形象與風骨,與他的內心世界高度匹配。
在首都北京,在高等學府,一位語言學家的選擇與堅守讓人淚流滿面。而在中原河南,在普通農村,一個基層干部的逝去同樣讓人感動。他就是生前擔任長葛市坡胡鎮水磨河村黨委書記的燕振昌。
有人把老燕的一生概括為一間房一句話一輩子。在新村建設和后來的新社區建設中,燕振昌曾兩次拒絕“一間房”。 燕振昌的老伴說,他這一輩子留給她的最后一句話是“村里的事還沒忙完……直到今天,村里300多個門店、500多間門面房中,燕書記家沒有一間。”燕振昌的日記里,有個“六不沾邊”:錢不沾邊、物不沾邊、煙不沾邊、獎金不沾邊、紅白喜事酒場不沾邊、村里的工程親戚不沾邊。與老燕共事幾十年的村委會主任張漢卿接過話茬:“他總說,壞規矩的事別找我,咋說都不中——這句話是他堅持了40多年的‘鐵規’。”
老燕當村干部幾十年,家人沒跟著占啥便宜,親戚朋友更沒沾上光。前些年,村里要建新社區,有親戚請他幫忙把水電安裝的活兒攬下。燕振昌說,村干部咋能帶這種頭兒,讓別人說閑話?這話語很樸實,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燕振昌把干事成事作為一種自覺行動、一種樸素情懷、一種執著追求;燕振昌“曾是水磨河的天”,他把畢生精力獻給黨的 事業。他的 精神令人崇敬—— 雖然只是一個小芝麻官,但他為了一方百姓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貢獻出了畢生精力,直至獻出生命。他是當之無愧的百姓領頭雁、共產黨員的好榜樣、基層干部的好典范。
誰也逃不脫的命運是人將故去,但生的意義有不同。李小凡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學者,燕振昌是一名基層黨員干部。他們不約而同地把生命的意義定格在為事業奮斗,為社會奉獻,為人民服務上。對待生與死他們有相同的闡釋。那就是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地生活。海德格爾認為,“人是以一種面向死亡的方式活著”。電影《死亡詩社》中有一首詩:“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說的也是“向死而生”。,生命不過就是一粒塵埃,從無形中而來,終歸無聲,這個飄渺的存在,讓我們認識到了生命的殘忍、脆弱而不可復制的本質。“不知死,焉知生”,所以,心中有珍惜死亡、熱愛生命、感悟生命、創造生命、懂得感恩、升華生命的積極價值和思考,我們就有望離苦得樂,在“死亡般的思考中”堅韌崛起,創造出生命的奇跡!
不要避諱“向死而生”。精神蒼白膚淺,就經受不住風雨的剝蝕,容易失去獨立的生命的信仰。有朋友說,每次去火葬場,經歷生死離別,環境非常壓抑,內心非常沉悶,卻覺得價值感、珍惜意識,增強很多,平時看不開的功名利祿,也都看開了,“活在當下”得到更多認同——“向死而生”確實具有靈魂洗滌功效啊!
死,只是個體生命的終結,當你參與創造的世界會因為你的參與而美好。如果尋找解脫,從對死的恐懼中解脫出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勇敢地面對死亡,快樂地生存,過有意義的生活。
缺席的主角仍然是主角,這就是共產黨人精神的力量!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