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持配資成“新寵” 銀行資金覓高收益通道
摘要:原標題:增持配資成“新寵” 銀行資金覓高收益通道正當場外配資開始被嚴格規范之際,銀行的另一項配資業務卻開始做得風生水起。“護盤業務:因政府鼓勵上市
正當場外配資開始被嚴格規范之際,銀行的另一項配資業務卻開始做得風生水起。
“護盤業務:因政府鼓勵上市公司大股東增持股票配資業務,杠桿比例1:1—1:1.5,期限1年。大股東指持股達百分之五以上人員,當然,董監高人員亦可。”作為當下金融業內人士朋友圈內的熱門話題之一,近期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增持個股配資的廣告可謂排山倒海。
7月8日,證監會發文表示,為了穩定市場,避免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支持產業資本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允許近期減持過股票的產業資本可以通過證券公司定向資管等方式立即在二級市場增持本公司股票;近期股價連續十個交易日內累計跌幅超過30%的,董監高增持本公司股票可以不受窗口期限制;上市公司大股東持股達到或超過30%的,可以不等待12個月立即增持2%股份。
銀監會隨后也表示,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回購本企業股票的上市公司提供質押融資,加強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促進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此背景下,各家商業銀行的增持配資業務開始大量興起。某股份制商業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除了朋友圈被該類業務廣告刷屏之外,最近其所在的銀行也在大力推薦該類業務。而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約有包括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和寧波銀行等13家商業銀行已開展了相關業務,而其中股份制銀行又是主力軍。
據悉,在這類業務中,大部分銀行將配資業務設計成一個結構化的資管產品,由銀行作為優先級資金的提供方,而增持方的大股東或者董監高人員則是以劣后方的身份出現。在這一交易結構中,銀行一般提供的資金杠桿比例多為1:1—1:1.5,少數激進的銀行甚至將杠桿放至1:2,而融資成本大約在7%—7.5%之間。“當然,很多情況下銀行和上市公司之間也是一事一議的狀態,不排除部分個案的情況有些不一致,而且銀行還可以做異地業務,所以目前競爭可謂非常激烈。”
談及緣何銀行近期對于為上市公司高管人員增持配資熱衷的原因,某國有大型銀行人士理解為銀行資金的“高收益沖動”。
在其看來,銀行資金尤其是體量龐大的理財資金一直對于高收益資產“求賢若渴”。今年年初以來,股市不斷飆升也確實給銀行資金提供了機會——通過兩融受益權和對接信托和券商專戶等資管計劃的結構化配資業務,成為銀行資金獲取高收益來源的主要通道。
不過6月以來,隨著監管層開始對場外配資進行嚴格管控和規范,場外配資業務對接銀行優先級資金的需求開始縮水,因此“近期銀監會提出的銀行業對回購股票的公司提供質押融資,無疑給銀行業提供了新業務來源。”前述國有銀行人士表示。其更是進一步指出,相對穩健的銀行資金,追求的是更為安全的收益;目前在場外配資被規范的當口,證監會鼓勵大股東及董監高增持行為的倡議,讓銀行在開展相關業務時,“至少是符合政策方向的。”
至于風控問題,前述人士坦承相關資管計劃也同樣在產品結構中設置了預警線和止損線。“除非市場再次出現極端行情,否則作為優先級的銀行資金,我們認為還是比較安全的。”(金蘋蘋 于勇)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