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霍埠口霍姓源流考證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通訊員 孔濤 文/圖霍姓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雖不屬于大姓,但在汝南縣霍姓并不少。據了解,汝南縣約有霍姓6000人,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是三
□晚報記者 王瑩 通訊員 孔濤 文/圖
霍姓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雖不屬于大姓,但在汝南縣霍姓并不少。據了解,汝南縣約有霍姓6000人,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是三橋鎮霍埠口村,有前霍屯、后霍屯、霍莊、霍集等村莊,這里生活著1800多個霍姓族人。二是王崗鎮下灣村,有鄭莊、朱莊、小莊、王廟等村莊,這里生活著2000多個霍姓族人。另外,在汝南縣其他鄉鎮,也生活有不少霍姓族人。如:金鋪鎮王霍寨,三橋鎮秫稈鋪村小霍莊,常興鎮臺子寺村大霍莊、小霍莊,常興鎮大王莊村小霍莊,東官莊鎮賴樓村小霍莊,三里店鄉劉柏莊村霍莊,三門閘鄉霍莊、板店鄉馮屯村霍莊,羅店鎮別橋村小霍莊等。在這里,記者主要介紹霍埠口霍氏的歷史。
汝南霍埠口霍氏族長霍殿忠展示續修的霍氏家譜。
在汝南縣城南7.5公里蜿蜒曲折的溱頭河南岸,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因村莊以霍姓人居多,而村北臨溱頭河處有一渡口,故稱霍埠口。古時,這里是南北兩岸人們渡河的必經之地。相傳,明代村莊群眾居住集中,店鋪較多,逐漸形成集市,1949年后集市消失。據霍埠口村霍氏族人講述,其始祖自明末落居此地,已傳承18代400多年。
近年來,汝南霍埠口村霍氏族人不忘先祖,追根溯源,敦親睦族,續修家譜,修建祠堂,舉行祭祖慶典等,對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作用。為讓更多人了解霍氏歷史,弘揚中華姓氏文化,近日,記者對汝南霍埠口霍氏族人進行了采訪。
霍姓起源
根據《姓纂》和《霍氏家譜》等書記載,霍姓源于山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就是距現在3100多年,那個時候正是西周初期,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處封在霍地,就是現在山西省臨汾地區的霍州市,稱為霍國。
霍姓的得姓始祖霍叔處,是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初“三監”之一,周朝諸侯國霍國(今山西霍州)始封君。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將霍叔處封于霍地,建立霍國,與管叔鮮、蔡叔度協助,監督商紂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遺民,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處四兄周公旦攝政。霍叔處與管叔鮮、蔡叔度因不滿周公旦攝政,于是挾持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亂,誅殺管叔鮮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將霍叔處廢為庶民,三年不得錄用。霍國滅亡后,霍叔處的后代子孫以國為姓,稱霍氏。因此,中國之姓霍者皆為霍叔處之后裔。霍國之地在金貞佑三年(公元1215年)改為霍州,是霍氏的發源地。
霍氏人向外遷移
晉太公滅霍后,晉國的政治和社會陷入混亂之中。漢獻帝時,天下大亂,外來入侵,世事艱難,災禍綿綿,王朝更迭,不絕于史書的天災人禍。據有關資料表明,霍氏人由其發源地向外遷移的歷史,始于秦漢之際,最初向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遷徙,到宋朝時期,便開始向廣東、海南、江蘇、福建等地遷移。廣東佛山市石灣區瀾石鎮石頭村,就建有明清時期的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的霍氏族人,經澎湖列島,開始向臺灣遷移,形成了臺灣今天的霍氏族氏。
明洪武三年至明永樂十年,明王朝先后進行了八次移民。明洪武年間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孫部分遷往異地他鄉,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肅或廣東,逐居外地。據霍興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臨汾霍裔向下為官,讓其子弟某隨肅王朱瑛到甘肅、蘭州練兵,官至參將或副將,其子孫散居于靖遠、會寧、海源一帶。時至今日,霍氏后代遍布全國,遷于海外的也不少。
霍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160位,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60位,人口約99.6萬余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62%左右。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霍姓居全省第71位。
汝南霍埠口霍姓溯源
明朝末年,汝南霍埠口霍氏始祖霍體軍、霍體座自山西落居此地,已傳承18代約400年。
據霍埠口村黨支部書記霍金山說,霍埠口村是汝南霍氏始祖發源地,其他霍姓村莊是霍埠口的分支。另外,霍埠口還有一個分支在清代時遷居信陽市平橋區游河鄉,過去他們每年都要來一些人到霍埠口尋根祭祖。
關于霍埠口霍氏始祖,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霍埠口村霍姓老人講,霍氏始祖名叫霍體軍、霍體座。話說明朝末年,由于戰亂和天災,中原人口銳減,地曠人稀。當時山西境內災荒較多,大批山西人紛紛南遷。有兩個名叫霍體軍、霍體座的霍氏兄弟從北方一路討飯,來到汝南溱頭河岸邊。由于體力不支,兄弟倆看到這里土地肥沃、河水清澈,便決定在此安身定居。
站在溱頭河岸邊,霍氏兄弟倆望著碧波蕩漾的河水若有所思,要是在此行船擺渡,既能方便行人,自己又能有碗飯吃,應該是一條較好的生路。
這對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霍氏兄弟說干就干,二人用討要積攢的一點廢銀子,購買毛竹做了一個小竹筏,從此在河邊以擺渡為生。溱頭河上的這個小渡口,人們便稱為霍埠口。
冬去春來,篙起篙落,小竹筏穿梭于溱頭河兩岸,樸實、勤勞的霍氏兄弟也受到當地村民的尊重。后來,竹筏變成了渡船,岸邊也有了姓霍的土地和房舍。年輕帥氣的霍體座很快結婚生子,成家立業。就連已過結婚年齡的霍體軍也有人上門提親了,說的便是溱頭河北岸有一獨生女兒的丁家,霍體軍從此入贅丁家,另立門戶。
于是,溱頭河兩岸就有了霍姓和丁姓。自此,丁、霍兩家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后來,兩個家族約定:丁霍兩家本是一家,長幼有序,輩分不亂,互不通婚,和睦永年。
如今,在霍埠口村流傳有“霍埠口上踏一腳,不是姓丁就姓霍”。人口占絕大多數的霍姓和丁姓村民,歷來丁霍不分,互不通婚。
1998年農歷正月二十九,霍埠口霍氏族人為祭祀先祖,增強族人團結,教育啟迪后人,發動族人捐資,在溱頭河南岸修建了霍氏祠堂,樹立了霍氏字輩碑,碑文對聯是:霍氏家族根深葉茂,同姓同宗源遠流長。碑文記述了霍氏家訓,新續32個字輩。
2013年清明節,霍埠口霍氏族人舉行了隆重的拜祖慶典,縣、鎮有關領導到會祝賀,來自鞏義市芝田鎮霍氏代表、信陽市平橋區游河鄉霍氏代表以及霍埠口霍氏族人等1000多人參加了慶典。
霍埠口霍氏在民國以前,曾經修過家譜,霍姓族人都按照字輩起名。
據霍埠口村民霍殿忠老人講,他們霍氏曾在清代修過《霍氏家譜》,因歷代變遷、幾經戰亂和水災等原因家譜遺失,僅追溯先人字輩排序為:“鵬、鳴、應、久、其、殿、振、冠”。“冠”后無續字輩,經霍其珍、霍伯光、霍端源、霍殿忠等發起人召集族人代表商議通過,又續32字排序為:“端、紹、道、元、興、孔、孟、家、法、志、遠、方、乾、堯、秉、齊、文、增、福、照、洪、光、騰、輝、永、連、慶、德、潔、傳、世、昌”。
另據王崗鎮下灣村支書霍勝利講,下灣一帶的霍姓目前排序字輩為:恒、紀、進、道、永、守、學。
汝南霍氏名人
汝南霍氏歷代人才輩出,他們為國赤膽忠心,為官剛正不阿,為文博學多才,為汝南乃至中華民族增輝添彩。
霍恒德:曾用名何偉,汝南縣三橋鎮霍埠口人。1910年4月生,1934年畢業于華中大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鄂豫皖區委組織部部長,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師政治部主任,中共皖中區委、哈爾濱市委、牡丹江省委書記。建國后,歷任中共廣西省委副書記兼桂北區委書記,廣州市委第一書記,廣州市市長,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中南局委員,外交部部長助理,駐越南大使,中共河南省委第二書記,教育部部長,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73年3月在北京逝世,終年63歲。
霍瑞云:1936年生,三橋鎮霍埠口人。鄭州大學畢業,后任鄭州大學教授。曾任民進河南省委常委,民進河南省教育委員會主任,河南省教育學院物理系主任。
霍六丁:1902年生,板店鄉小霍莊人。13歲考入省立汝南中學,18歲考入河南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結業后赴美國留學。回國后,任河南第一中學校長,1927年任開封女子師范學校校長,兼河南大學外語教授,后任定縣縣長。抗日戰爭時期,先后任國民黨江西寧都和四川大邑地方行政督察專員,國民黨四川宜賓行政督察專員。1948年辭職任重慶大學外語系教授。建國后,任河南大學外語系教授。1982年病逝。
霍丁:1910年生,板店鄉小霍莊人。曾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哲學教研室主任,訓練部研究室主任。副軍級待遇,1984年逝世。
霍進文:1934年生,王崗鎮霍灣人。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畢業。曾任武漢曙光集團公司總會計師,《電子財會報》副社長、主編。
霍震:1931年出生,河南汝南人。1945年抗大畢業后,進入新四軍第5師,先后擔任宣傳員、繪圖員等工作。建國后,從湖北軍區調到北京,曾任國防科工委研究所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4研究院政治部主任,空軍工程學院外語系政委、黨委書記等職。1985年離休。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