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之花棠溪劍
摘要:□晚報記者 姚會峰 通訊員 翟玉堂 文/圖 鍛打工序。 研磨工序。前不久,國家民協為棠溪劍業公司頒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平棠溪鑄劍技藝&
□晚報記者 姚會峰 通訊員 翟玉堂 文/圖
鍛打工序。
研磨工序。
前不久,國家民協為棠溪劍業公司頒發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平棠溪鑄劍技藝”的牌匾。這是繼西平大銅器之后,西平縣榮獲的又一項國家級榮譽。
棠溪鑄劍技藝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棠溪鑄劍技藝的產生,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進步,在無數先人的長期探索中,日臻精湛,鑄造出千古流傳的名劍。尤其在春秋戰國時代,鑄劍技藝得到了充分發揮,使棠溪鑄劍走向輝煌,規??涨皦延^,輻射周邊5個縣市,面積達480平方公里。棠溪寶劍享譽天下,載入史冊。歷史九大名劍就是在這個繁榮的時期誕生的。
棠溪鑄劍技藝隨著棠溪寶劍一直輝煌了1700多年。至唐朝末年元和年間的一場戰亂,“毀城池,戮工匠”,棠溪鑄劍業毀于一旦,棠溪鑄劍技藝轉入民間。
20世紀50至80年代,高慶民父子經數十年不懈的努力,終于將這一傳統工藝繼承發揚,使棠溪寶劍再次光耀中華。
棠溪鑄劍技藝為傳統的手工藝,300多道復雜的工序,其中包括冶煉、鍛打、淬火、研磨、鏨圖、雕刻、組裝、上漆等。這幾個環節中又有許多程序,如鍛打就分熱鍛、冷鍛;如研磨就分粗磨、細磨、精磨;如淬火就分正火、熟火、退火等。在諸多環節中,鍛打和淬火最為關鍵。鍛打要千錘萬錘,無數次擊碎金屬顆粒,擊出雜質,使金屬分子結合得更加密實;淬火是改變金屬屬性的過程,要控制和掌握好水溫和環境溫度及淬火的時間,才能鑄出具有強硬韌彈的精良之劍。棠溪劍業鑄劍大師高慶民正是把優秀傳統工藝運用到駕輕就熟的程度,他鑄出的寶劍就不失優秀傳統文化的韻味。
棠溪鑄劍技藝申報成功,被列入國家級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于提升棠溪劍文化的知名度與今后更好地保護和弘揚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平,這一片上古時期柏皇氏的封地,這一片孕育了嫘祖文化的沃土,山川秀麗,人旺物茂。在2700多年的時間點上,在伏牛山余脈冥山礦石的碰撞聲中,迸濺出一個文明的光芒,這就是棠溪的冶鐵鑄劍。
在西平的冶鐵鑄劍史上,棠溪獨有的物質資源寫下了第一筆。唯有那埋藏了幾萬年、幾十萬年,忽然來到人世的鐵礦,才有那遍地爐火的萬千景象,才有那鏗鏘的鐵錘,干云的豪情,紅星亂紫煙的盛況;唯有那清冽的溪水,被神靈點化的玉波,才有那鋼柔并濟的秉性、斬鐵如草的銳利和氣沖牛斗的劍氣;唯有那與巖石為伍的、木質堅實、紋理細膩的山中之材,才有那鞘中嘯吟;唯有這三者的相遇和牽手,唯有歐冶干將等先人的智慧、技藝,才有歷史九大名劍的盛名,才有九大名劍之首的絕唱,才有戰場上勝利的籌碼和軍威,才有“天下第一兵工重地”的尊位,才有480平方公里的鐵歌劍詩,才有中華民族的又一朵奇葩。
1、棠溪鑄劍技藝,把中國的劍文化推向了一個高峰,把寶劍鍛成了一個會呼吸、會說話、會行走的生命。當我們觸摸到那寒光四射的鋒刃,絕不是觸摸到一塊涼冰冰的鐵,而是觸摸到一種溫度、一種血性、一種豪氣、一種抱負、一種操守……它已經內化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它如神龍,飛騰在古代的神話里,為人間行云布雨。它如神符,蹲伏于一方,盯視著黑暗中的妖邪。它寄身于江湖,除暴安良。它如勇士,視死如歸,慨當如歌;它如電光,如霓虹,橫貫于文人的詩篇中。
棠溪鑄劍技藝,刻寫在棠溪的山山嶺嶺,溝溝坎坎,刻寫在昨天的晚霞落日、春秋暑寒,刻寫在時間的皺折里,刻寫在遺址的記憶里、殘爐的歲月中。
那空空的爐膛,那風蝕的爐壁,雖然已經蒼老,但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它仍站在棠溪河畔,仍在向今天講述那一頁昨天輝煌的歷史,講述7000工匠掄起鍛錘的鑄劍陣容,講述采礦的宏大場面,講述萬千作坊的汗水,講述棠溪城喧雜的市聲和招客的酒旗,講述鐵官穿梭的身影。同時還講述唐朝末年的那一場戰爭,講述城頭上的鐵騎,講述灰飛煙滅的殺戮。
2、棠溪鑄劍技藝,重新喚醒了這一片曾經烜赫的朝夕。上世紀50至80年代,現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行走在棠溪河畔,行走在歷史的走廊里,行走在冶爐城的夯窩里,行走在晉磚的紋脈里,他史學家的筆這樣寫出: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當代著名冶金專家、清華大學教授柯俊、韓汝芬夫婦,敲打著遺棄經年的礦石,敲打著爐體剝蝕的殘片,敲打著那一地散落的文明,對西平說,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最為完好的遺址,這是你們的寶,也是我們的寶……河南考古專家李景華先生用他嚴謹的思維,考證著歷史留下的腳印。
棠溪鑄劍技藝,被唐朝末年的一場戰亂趕走了。趕到了民間,它不知往哪里去,哪里才能安身。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它來到了北高村,叩響了高家的矮門,驚動了睡夢中的少年。少年覺得這是一場夢,冥冥之中,他好像看到了一個無以安身的黑影,他們各談起不幸的遭遇 ,有相見恨晚之意。從此,棠溪鑄劍技藝走進少年的心里,走進少年的生活中,走進苦難,走進饑餓。少年畢竟是個少年,他的肩膀還比較嬌嫩,他還不知道腳下的道路多漫長,他在父親的羽翼下長大,在鋼鐵無數次的碰撞聲中長大。年輕的他懂得了:那大錘落下的聲音是“傳承“,那鐵砧上的回應是“擔當”。他們彼此相依相戀,不離不棄。在多少個秋冬,多少個春夏,他們在爐火旁切磋,在錘聲中交談。在多少個星月,多少個晨幕,他們在艱難中淬火,在失敗中磨煉。
棠溪鑄劍技藝,如此地牽腸掛肚,他中了“毒”了,他放不下,他把它融化到血液里去了,他把自己的意志、信念、生命都給了它。它便像一顆紅潤的果子,懸掛在他事業的枝頭,它如一道曙光,擁抱住他;它如一片綠舟,慰藉著他。錘聲、爐火、追求、人生,熔鑄為一座碑刻,棠溪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花。
3、棠溪鑄劍技藝,成就著又一個輝煌,書寫著又一章佳話,演奏又一場交響。一個兩千多年后的棠溪,以寶劍之身,以傳統文化之身,屹立在西平大地。我們的書畫里,有它的光芒;我們的詩詞里,有的光芒;我們的歌聲里,有它的光芒;我們的言語中,有它的光芒;我們的自信里,我們的視頻中,有它的光芒。
大不列顛的鏡頭從萬里之外,來到中國,來到豫南的西平縣,用歐洲的藍眼睛聚焦棠溪的爐火,聚焦《史記》中“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一段文字,探求棠溪鑄劍技藝的神秘和奧妙,探求東方文明的博大精深。
印度王子趁著機緣,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下一段英語和鍛錘交談的時光,記錄下一段驚嘆和贊不絕口的時光。他用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大拇指,贊揚著棠溪鑄劍技藝。
阿拉伯國家迪拜,黑衣包裹的沙漠大都市,異域風情里,展示著異域款款而來的工藝,來自中國,來自西平的古老技藝,成為沙漠中的一朵鮮花。它被伊斯蘭會說話的黃金首飾圍繞著,他們感受著它內在的喧響與律動,感受著絲綢之路源頭的悠久與文明。
棠溪鑄劍技藝,書寫著劍文化的狂草,這狂草的氣勢、韻致無不是人們心靈深處的波瀾,無不是中華民族的風姿。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