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戰略合作帶來哪些利好
摘要: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8日啟程赴歐盟出席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并順訪比利時,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并訪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此行是中國深耕歐洲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動。回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8日啟程赴歐盟出席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并順訪比利時,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并訪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此行是中國深耕歐洲的又一次重大外交行動。
回望40年來中歐關系發展,雙方形成了以領導人會晤機制為戰略引領,高級別戰略對話、經貿高層對話、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為三大支柱的高層對話格局。經濟上,中國已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則連續十一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
當前,中歐都在謀改革、促發展,雙方是發展之路上的利益共同體,中歐加強合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發展迎來新機遇。

【共享彼此優勢 提振世界經濟復蘇】
中歐是世界兩大重要經濟體,雙方在經貿、投資和金融等領域合作的加深,有利于中歐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提振世界經濟回穩復蘇。
最近幾年,受歐債危機和希臘債務危機影響,歐洲內部改革面臨的壓力較大,發展任務較為艱巨,歐盟希望通過與中國加強經貿、投資等領域合作,借助中國發展的機遇,為歐洲發展引來“活水”。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田德文表示,經貿關系是中歐關系的壓艙石和火車頭。中歐雙方在經貿領域互補性強,中國在資金和市場等領域具有競爭優勢,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集團,歐洲在技術等方面具有傳統優勢。通過此次領導人會晤,雙方將進一步推動中歐經貿伙伴關系發展。

田德文說,去年春天,習近平主席在造訪歐盟總部時,提出共同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在新形勢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歐盟自我變革與調整相輔相成,雙方在發展中借鑒彼此經驗、共享彼此紅利,同時也將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面向未來,除傳統經貿交流外,創新已成為中歐合作的“金鑰匙”,中歐雙方均致力于使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歐盟將單一數字市場作為本屆領導班底任內的重要抓手;而中國大力推動“互聯網+”,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升中歐信息通信、科技創新、數字化等領域合作水平,將為中歐攫取可持續發展動力,激發世界經濟的整體活力。

【對接發展戰略 促進區域互聯互通】
中歐分居亞歐大陸兩側,當前都面臨著發展新機遇。多個歐洲國家積極參與亞投行,中國考慮參與歐洲戰略投資基金;“一帶一路”倡議與歐洲投資計劃對接具有廣闊前景。這些都有助于構建亞歐大市場,推動亞歐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繁榮。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近期表示,他倡導的3150億歐元投資計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在很多方面實現互動與對接。“一帶一路”不僅惠及中國自身,與中國經貿聯系日益密切的歐洲國家也將從中受益。
容克認為,歐盟與中國可以在很多方面實現互動。比如,歐洲東部的路網設施可以與絲綢之路西端的設施相對接。此外,歐盟與中國可謀求“軟性”互動,學習和借鑒彼此做法,如項目遴選、保證項目的有效可持續實施等。

世界銀行發布數據顯示,距離海岸線100公里以內的沿海地區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世界的61%。“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加強內陸互聯互通、打破區域發展不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增強內陸地區聯系。同時歐洲領導人和民眾也需要可持續發展,歐方愿景和‘一帶一路’倡議是有共同點的。”歐洲智庫馬達里亞加基金會執行主任皮埃爾·德福安說。
法國國際關系學院研究員阿麗斯·埃克曼說,依托中國和16個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在歐洲有著落腳點和依托。同時,亞投行、絲路基金為各方在框架下開展合作提供了融資渠道和平臺。

【攜手應對挑戰 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中歐是世界舞臺上的兩支重要力量,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三個常任理事國席位。當前世界政治和安全領域面臨諸多挑戰,中歐合作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
歐洲學院歐中研究中心研究員安娜·凱塔琳娜·斯特爾告訴記者,歐盟和中國在全球發展問題上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今年9月,聯合國將就通過2015年以后的發展規劃召開高級別會議,作為聯合國舞臺上的重要角色,歐中需要加強合作確保該規劃的順利出臺。

中國和歐洲還需要協調合作應對全球挑戰。歐洲智庫“歐洲之友”政策主管莎達·伊斯蘭表示,世界上沒有哪一方,即便是美國,能夠靠一己之力應對全球的安全挑戰。在聯合國維和、伊朗核問題、防災減災等方面,歐洲都需要與中國加強合作。
“中國在變,歐洲在變,世界也在變,在變動的多極化世界中,中歐在具體問題上既有合作空間,也可能出現競爭。但只要雙方為合作與競爭提供合理的對話機制,有著穩定的政治、經濟和人文支持,那么,中歐關系就能面向長遠、永葆青春,戰略性和重要性即得以體現。”田德文說。(記者:孫奕,編輯:閆亮,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