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的理論思維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境界
摘要: 以科學的理論思維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境界——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方法論思想 作者:中共農業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
以科學的理論思維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境界
——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方法論思想
作者:中共農業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構成,是黨和國家事業的制勝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入具體地回答、卓有成效地探索治國理政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和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思想,蘊含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學習哲學、學習辯證法、掌握科學方法,為新時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樹立了典范。
在實踐中,我們深刻感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充滿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和哲學智慧,特別強調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唯物論;特別強調用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特別強調用“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問題,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法;特別強調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解決問題,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矛盾論;特別強調實踐第一、知行合一,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論;特別強調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運用科學方法論分析形勢、把握趨勢、謀劃大勢提供了思想武器,為我們研究、認識、解決當前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指明了方向,也為新時期各級領導干部學習和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提供了生動教材。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同樣,一名稱職的領導干部,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的支撐;一支合格的干部隊伍,不能沒有科學方法的指引。我們要切實增強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覺性、主動性,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蘊含的價值論和方法論,不斷提升科學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水平,突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視野眼界的局限、突破能力水平的瓶頸,避免工作上的形式主義、形而上學、主觀主義和片面性、簡單化、極端化,增強工作的預見性、科學性、主動性和實效性。
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至為重要的是結合工作實際,學好用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所體現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和法治思維。
培養和提高戰略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大局意識和長遠眼光。戰略思維能力,就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充分體現了恢宏的戰略思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并形成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在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把“三農”工作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宏偉藍圖的重要位置,提出了許多戰略性指導思想,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提出“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些重要論述講的都是事關中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性方向性大問題。
培養和提高戰略思維能力,需要開闊視野、開闊思路、開闊胸襟,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為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坐標系、參照系,一方面增強戰略定力,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中冷靜觀察、謀定后動;另一方面準確定位本職工作,努力破解事業發展中的全局性、關鍵性、瓶頸性問題。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更要夯實農業的戰略地位。在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農村常住人口減少的形勢變化中,深刻認識并牢牢把握“三農”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這一根本趨勢。新常態下,農業農村是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是調節勞動力就業波動的“蓄水池”,是擴大消費的重點。只有不斷夯實農業基礎、鞏固發展穩糧增收的好形勢,才能穩定市場信心、擴大回旋空間、增強發展底氣。應對新常態,我們要把農業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背景下去謀劃,找準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著力點,堅持不懈抓好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為推進“四個全面”提供基礎支撐。
培養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在深刻把握歷史規律中找準正確的前進方向。歷史思維能力,就是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能力。歷史是前人的“百科全書”,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不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就難以經受未來發展的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既十分重視對歷史經驗的借鑒和運用,也十分重視對歷史規律的探索和把握。他關于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的回顧分析,關于改革開放前后兩個三十年關系的精辟闡釋,關于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思想觀點等,都體現了深邃的歷史思維。在強調“三農”工作重要地位時,他指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在強調國家糧食安全時,他指出,絕不能給社會發出放松糧食的信號,掉下來容易,再上去就難了,歷史上有過深刻教訓。他還講,土地家庭承包35年,在歷史長河中不算長,要有歷史耐心;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城鎮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對于這些飽含歷史智慧的重要論斷,都要認真領會。
培養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就要加強對黨史、國史、世界史、科學技術史的學習和思考。習近平總書記講,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領導干部讀點歷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水平,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做好“三農”工作,特別需要學習農業發展史、農村改革史,熟悉新中國“三農”事業發展的歷史變遷和制度沿革。從事“三農”工作的同志,如果對農業發展史缺少深刻認識,對我國“三農”政策演變和制度變遷的復雜歷程缺乏應有認知,對中國農業發展史與世界農業發展史缺乏科學比較,就會影響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自覺性、堅定性和自信心,就會在一些問題上缺乏歷史耐心而出現盲目性。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又走到了一個關鍵節點,更加需要我們運用歷史眼光,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經驗教訓,避免走老路走彎路,不折騰不搖擺,穩步走向未來。
培養和提高辯證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的許多重要論述都體現了嚴密的辯證思維。他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戰略上要勇于進取,戰術上則要穩扎穩打”,“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在農業現代化方向上,他提出“三個導向”,強調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以解決好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在糧食安全上,他提出要“調動和保護好‘兩個積極性’”,中央和地方都要承擔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在耕地保護上,他強調“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上,他強調“保障農產品供給,既要保數量,更要重質量”,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在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上,他指出,“適當增加進口和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進口規模和節奏,防止沖擊國內生產,給農民就業和增收帶來大的影響”;在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重點上,他指出要“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在“誰來種地”問題上,他指出“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這些重要論述都體現出“兩點論”的思想方法和對矛盾分析法的科學運用。
培養和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就要認真學習和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克服工作中的片面化、極端化。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十分復雜,各種矛盾相互交織,挑戰與機遇并存,“兩難”問題特別多,考驗著我們“十個指頭彈鋼琴”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去分析研究遇到的矛盾和問題,避免就事論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堅持“兩分法”、“兩點論”,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善于從劣勢中看到優勢,從危機中看到機遇,從成績中看到不足,從差距中看到潛力;堅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大小難易,明確輕重緩急,厘清左鄰右舍,牽住“牛鼻子”,找準突破口。從做好“三農”工作看,要堅持把農業、農村、農民作為整體來統籌考慮,既要解決農業問題,又要解決農民問題,還要處理好農村問題,不能只顧一頭,丟掉其他兩頭;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時,要把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生產與環境、當前與長遠放在一起來統籌考慮;在推進農村改革時,要把歷史、現實、未來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考慮;在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時,要把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考慮,做到整合農業系統內外資源,形成工作合力。
培養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陳規、打破固有觀念,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在分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兩次重大創新”的重要論斷,提出“要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對農業科技創新,他提出“要注重創新機制、激發活力,真正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他提出要“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這些都是審時度勢提出的創新性思路與要求。
培養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就要破除思維定勢和思維慣性,不迷信經驗、迷信本本,不因循守舊、畏葸不前,敢于推陳出新,敢于并善于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在“不存在”中尋找存在的條件,在“不可能”中探求可能的途徑,在“辦不到”中發現辦得到的方法,從而打開新局面。當前,我國農業農村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我們必須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以變應變、因時而動,努力由單向思維向多向思維轉變、由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轉變,著力推進支農政策創新、農業科技創新、農村改革創新和工作思路方法創新。要從過去習慣于用行政手段推動工作,轉到更加重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農業發展;從習慣于爭取政策強農惠農,轉到更加重視運用法治興農護農;從習慣于依靠財政直接支農,轉到更加重視運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源支農;從習慣于著眼國內市場調控產銷,轉到更加重視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培養和提高底線思維能力,推動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守住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維能力,核心是堅持風險可控,做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要善于見微知著、未雨綢繆,增強前瞻意識,牢牢把握主動權。這些重要論述體現出他清醒的底線思維,尤其對“三農”問題的許多重要論述,更充分地體現了他居安思危的底線意識。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他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在保護耕地問題上,強調“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保護耕地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來做,甚至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做”;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上,強調“四個不能”,不管怎么改,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產量改下去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在土地有序流轉問題上,強調“三個不能”,在土地流轉中不能搞大躍進、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這些都是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必須堅守的底線。
培養和提高底線思維能力,就是要增強憂患意識,把形勢想得復雜一點,把挑戰看得嚴峻一些,把困難想得多一些,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思想準備。一旦突破底線,事情就會發生質變。所以辦事情、作決策都要堅守底線,看好邊界,做到“適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不可能沒有風險和挑戰,這其中最考驗領導干部勇氣與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在銳意進取中善于守住底線。我們要有原則意識,有的事要以變應變,有的事要以不變應萬變,對多年形成并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符合發展規律的經驗做法要堅持不動搖。要有危機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有充分的預見和準備,把應對預案準備得更充分更具體,既想一萬,又想萬一,做到心中有數、處變不驚。堅持底線思維,不是降低標準、無所作為,而是堅持“有守”和“有為”的有機統一,沖鋒在前,陣地在后。既要防患于未然,防止在根本性問題上犯顛覆性錯誤;又要奮發有為、主動作為,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為發展贏得新的生機。
此外,全面依法治國對新時期黨和政府各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級領導干部更要注意培養和提高法治思維能力,不斷提升法治素養和依法行政水平,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過去比較重視用政策支持農業發展,今后要在這個基礎上,更加注重依法保障農業發展。我們要注重運用法治的思維、方式和手段強化“三農”工作,用法律來凝聚共識、爭取支持、推動工作、解決問題,提升“三農”發展的法治化水平,為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求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