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在歷史風雨中的象河關
摘要:□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象河關是坐落于泌陽縣北部的一個關口,緊扼著豫南通往豫中平原的一條通道,在今象河鄉境內,在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據
□晚報記者 王瑩 文/圖
象河關是坐落于泌陽縣北部的一個關口,緊扼著豫南通往豫中平原的一條通道,在今象河鄉境內,在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據說春秋時期,這里是楚國北方邊陲的一道關口,到了明代,已經發展成為地方上的一個重要城鎮。象河關塵封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但由于缺乏文字記載,憑一代代人口碑相傳,這些歷史文化大都隨著歲月的流逝,成了永久而不可知的過去。
當年考古隊留下的探方。
發掘出的殘缺的磚瓦。
“山峰聳峙,如波濤洶涌;奇石林立,猶如兩扇敞開的巨門,又像兩只即將緊握的大手,暗暗慨嘆,真乃一道天塹雄關。朔風自山口吹過來,粗礪,冷硬,頓覺歲月悠悠,世事蒼茫,平添幾分歷史滄桑感。” 象河關曾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文人的作品里,讓記者浮想聯翩。近日,記者跟隨采訪組到泌陽黑石山采訪,自然不愿放棄參觀象河關的機會。
昔日的象河關是一道重要關口
馮春景是象河鄉財政所的工作人員,平時喜歡研究歷史,對象河關一帶甚是熟悉,是當地群眾口中的“百事通”。采訪組結束黑石山的采訪后,記者力邀馮春景做向導,急不可待地向位于泌陽縣象河鄉鄉政府所在地的象河關奔去。
大坑、垃圾、殘破的成堆的瓦礫,一片廢墟,滿目瘡痍。這是象河關給記者的第一印象。站在馮春景所指的關口位置,記者怎么也不能和文人作品里那個兩側群山連綿起伏、近旁兩座山峰拔地而起的天塹雄關聯系在一起。
隨著一陣涼風的吹來,記者看到,地上半尺高的野草瘋狂地搖擺著,遠處幾株老樹靜默在蒼黃的天底下。遠遠望去,除了成片的莊稼地,只剩下新建的樓房。記者不得不感慨:歲月的剝蝕最終還是把象河關雄偉的架勢消失殆盡。
“象河關既是一道關口,也是一座邊關重鎮。東西寬七里,南北長十里,比一些王親貴族采邑封地還要大,還要氣派,還要引人注目。象河關衙筑有高高的四堵城墻,城墻上有四座城門,城門之上鑲嵌著寬大的條石,條石上刻有與中原文字大不相同的楚文字,南門為‘象禾關’,北門為‘南通北達’,東門為‘東通西邃’,西門為‘東成西就’,座座城門雄偉,道道城墻厚實,巍峨高大,堅不可摧。令對手不寒而栗。不僅如此,為了讓象河關牢牢站穩,打造北方的堅強堡壘,在外城里面又修建一圈內城,也有四座城門,分別是:南安門、北平門、東昌門、西寧門。之所以要花費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這么堅固的關口,是因為象河關太重要了。”記者心里的落差還沒有調整過來,馮春景硬生生把記者拉進了他的描述里,看得出來,馮春景對曾經輝輝煌的象河關充滿了感情。
象河關有過輝煌的歷史
有關象河關的記載太少,使人難以看清其煙籠霧罩的歷史面目,記者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在塵封久遠的歷史的表層撿拾一些蛛絲馬跡的傳聞逸事。
據史書記載,象河關是楚國北方的一個重要門戶。相傳伍子胥早年曾在此鎮守。在地方戲《伍子胥兵困禪宇寺》里,有伍子胥獨騎救太子的故事。
據說,當年的禪宇寺就坐落在今象河關內的汪口村大廟岡上。也許是這位血性漢子曾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才敢在遭奸佞費無忌陷害流落半生后,掘開楚平王墳墓,鞭尸三百下的舉動。由此《史記》也就多出了悲壯的一筆。 楚懷王二十八年,秦、齊、韓、魏聯合攻楚,刀光劍影中,這一帶歸屬了韓國。然而,象河關依然是關,直到明成化年間,這里還設有象河關巡檢司。千百年來,這一帶已幾易歸屬,但象河關一直作為一道關口,扼守著這一南北通道。
“直到解放前夕,象河關仍是一個文化名鎮,僅東寨門內就矗立著四座大的建筑物——教堂、戲樓、關帝廟和鐘樓。一口大鐘狀若小山丘,重有千鈞。撞響之后,在四十里外還能聽到悠悠的鐘聲。只可惜到‘大躍進’時,煉鐵煉瘋了的人們把大鐘和幾座建筑物的木料全部拆下,一并投人了熊熊燃燒的煉鐵爐中。” 馮春景說,上世紀七十年代,當地農民深翻土地時,曾在象河關內挖出了幾籮筐銹蝕壞了的殘刀斷劍。
剛強不屈的種子在象河人心里扎了根
象河關的歷史比許多城市更早更悠久。在滔滔不絕的歷史潮流涌動下,它前后左右不少地方成為縣,成為郡,成為州,成為府,升升降降,興興廢廢,或赫赫有名,或默默無聞,或顯達為州為郡,或廢棄為村落、遺址,大起大落,反差極大。唯有象河關沒有起色,鼎盛時期是關口,衰敗時為村落,起伏不大,升降不大,反差不大,好比經歷過雪雨風霜的老人,表現出超常的淡定。
“2012年,省考古專家在象河關挖掘了大量的文物。2014年,開發商在這片土地上開始建房。如今,象河關雖沒有了往日的驚濤駭浪,卻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煥發出勃勃生機。”象河關的壯烈歷史,塑造了當地人剛強不屈的性格,馮春景渴慕英雄、崇尚英雄的美好愿望溢于言表。
象河關,經歷過多少次戰爭風云,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或許只有那挺立的山梁知道,從村民時常撿到的銹跡斑斑的箭頭、銅戈,可以想象得到。
記者站在象河關曾經古老的土地上,極目遠望,遐想無限。 俱往矣,如今許信公路(許昌—信陽)經象河關口貫通南北。再沒有守關人的盤查呵問,再沒有關內關外的爭斗廝殺。路上的汽車南北往來穿梭不斷,汽車的喇叭聲撕扯著遠遠近近的思緒,記者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歷史的煙塵忽而凝重,忽而渺茫,忽而又與現代文明重疊在一起,使人心潮起伏,思緒難平。
中國著名關隘
居庸關
古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境內。
玉門關
古代關隘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
嘉峪關
古代關名,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
仙人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
陽關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
天井關
古代關名,又稱太行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部太行山頂。
雁門關
古代關名,又稱西陘關,在今山西省代縣城西北雁門山腰,與附近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
石嶺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
平型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
娘子關
古代關名,又稱葦澤關,在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晉、冀兩省交界處。
潼關
古代關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東漢末在此設關。
蒲津關
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陜西省大荔縣東。
武關
古代關名,在今陜西省丹鳳縣城東,和潼關、蕭關、大散關被稱為秦之四寨。
大散關
古代關名,在今陜西省寶雞縣南大散嶺上。
(王瑩/整理)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