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金融體制改革探索
摘要:提要 良性運轉的金融制度,能將生產要素、資本要素完美結合,對于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在新常態背景下,實現促轉型、調結構、釋放增長潛力的目標,尤其需要在路
提要 良性運轉的金融制度,能將生產要素、資本要素完美結合,對于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在新常態背景下,實現促轉型、調結構、釋放增長潛力的目標,尤其需要在路徑選擇和制度設計兩個方面,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下行壓力加大。面對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常態”的重要論斷,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論斷給了我們走出困境、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勇氣和信心。
良性運轉的金融制度,能將生產要素、資本要素完美結合,對于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在新常態背景下,實現促轉型、調結構、釋放增長潛力的目標,尤其需要在路徑選擇和制度設計兩個方面,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初步建立,金融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新常態背景下,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更好地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對于保持金融體制改革正確方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是結合國情。中國金融改革已走到深層次階段,利率市場化將成為一場不可避免的攻堅戰??v觀世界各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總體上可以分為“外生推動型”和“內生演進型”,其中既有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成功案例,也存在一些國家的敗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既需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同時也需要制度、習俗、慣例等“內生”條件的共同作用。“摸著石頭過河”是一個有效方法,中國金融體制改革要取得成功,應考慮中國的實際國情,構建配套的宏觀環境、市場機制、監管制度以及微觀主體,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之路。
二是大膽創新。當前中國金融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在于金融資源錯配,進而造成市場結構失衡。要打破困局,必須大膽創新,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金融制度體系與架構。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需要從多方面改革創新:比如,改變大銀行壟斷格局,為民營金融機構、小微金融機構提供政策性支持;突破中小企業股權交易的制度障礙,積極探索區域性股權市場的發展模式,打破區域分隔界限,拓寬中小型及科技創新型企業融資渠道;利用大數據平臺,整合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的優勢資源,實現金融生態多樣化,給實體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創新金融監管模式,等等。
三是以人為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討論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經濟的騰飛和發展離不開金融“根基”的支持,經濟改革是否能成功,同樣取決于金融體制改革是否能與之配套,相互協調,共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因而,金融體制改革的制度設計必須要把握以人為本基本原則,還要著眼長遠,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一方面應推廣普惠性金融理念。發展普惠金融,首要解決的就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增加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內生供給是關鍵。要充分發揮市場內生性力量的作用,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與小微企業平等對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完善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差異化監管與考核政策,在財稅政策方面給予適當的風險補償;進一步改進完善融資擔保服務等多種金融機制,擴大金融服務供給的覆蓋面。
另一方面要發揮好政府作用。眾所周知,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市場“有形的手”和政府“無形的手”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以市場機制為主導的商業金融并不是萬能的,面對“住房難”“看病難”等問題時,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在以商業金融體系為主導的前提下,打造政策性金融體系,才能讓金融改革真正惠及民生,服務百姓。打造政策性金融體系,可從多方面入手:發揮好現有政策性金融機構在城鎮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政策性金融機構,讓政策性資金和市場資金形成合力,加強大病醫保領域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突出問題;加大對邊遠貧困地區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力度,著力做好農業轉移人口的綜合性金融服務。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邏輯。在金融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扎根中國國情,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在改革路徑的選擇問題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把能否提高國家和人民的整體福祉作為衡量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只有這樣,中國未來的金融改革才能取得成功,經濟社會才能持續的發展,中國夢的實現才能有更加強勁而持久的動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德祖 程壘)
責任編輯:xmx
(原標題: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