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
摘要:核心要點:■ 始終堅持發展為民的價值導向,要追求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始終堅持民生優先的行動導向,要盡心盡力為群眾
核心要點:
■ 始終堅持發展為民的價值導向,要追求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始終堅持民生優先的行動導向,要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始終堅持民意為重的評價導向,要把民意標準貫穿到決策謀劃、實施、見效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 兜牢底線,一要編密織牢民生基本保障網,集中有限財力,解決好基本民生問題。二要著力解決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等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三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困難群眾。
■ 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過程,循環經濟則是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是循環經濟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 發展民生事業,讓發展成果充分惠及廣大百姓,是人民政府應盡的職責。政府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決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為,要多做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些錦上添花的虛功。
編者按:民生問題意義重大,事關黨的執政之基;民生工作又很細小,大都是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百姓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那些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如何進一步做好民生工作,讓改革和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本刊特邀四位地方負責同志,結合他們的工作實際談談經驗和體會。
把政績建立在增進民生福祉上
中共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 陳 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領導干部來說,為一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一方百姓造福,應該有政績,也必須追求政績”,“樹政績的根本途徑是將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謀利益。”這些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為誰謀求政績、創什么樣政績、靠什么創政績、如何評價政績等問題,為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貴陽在全國發展格局中仍是一塊欠發達、欠開發的“洼地”,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某些方面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還在不斷拉大。在民生建設中,就存在著“減”與“增”的雙重難題,既要償還民生“舊賬”、又要增進民生福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解決民生問題為抓手,實現發展指數與幸福指數的同步提升。
始終堅持發展為民的價值導向。發展決不能不計代價、不計長遠,而要追求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滿。我們認真貫徹黨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高舉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的大旗不動搖,堅守“兩條底線”、探索“雙贏之路”,在新起點上全面打造貴陽發展升級版。堅決不走傳統工業化的老路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全力推進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雙贏”,努力實現人民生活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
始終堅持民生優先的行動導向。為人民謀利益,就是要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2013年以來,我們從“用水難、看病難、住房難”等十大民生難點入手,制定了解決民生“十困”的行動計劃,并落實到具體單位、具體責任人。比如,抓大數據產業發展,推進就業體量大的呼叫中心建設,切實解決“就業難收入低”問題;持續開展“兩嚴一降”行動,使刑事案件發案率大幅下降,群眾安全感從89.4%提升到97.16%;向“用水難”宣戰,實施碧水保護計劃,加強飲用水源治理和保護,基本解決50余個重點片區用水問題,讓十余萬群眾脫離水困;實施教育立市戰略,加強教育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北京等發達地區20所優質學校來合作辦學,有效緩解了“上學難上好學難”;將中日友好醫院、北京積水潭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引入貴陽,使貴陽乃至貴州的廣大群眾享受到首都優質醫療衛生服務的“同城化”待遇。
始終堅持民意為重的評價導向。人民群眾對政績的感受最真切、評判最公正,領導干部要把民意標準貫穿到決策謀劃、實施、見效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事前廣征建議,通過開展“千村萬戶”大走訪、基層夜話、廣場見面會、駐村調研等工作,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事中誠待監督,通過將重大民生工程的資金、工程期限、施工單位、主管部門、項目責任人、舉報電話等信息及時公布,使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落到實處,督促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事后強化反饋,重大民生工程完結后,及時通過網站、媒體等向社會公布,接受群眾評價;同時廣泛采集群眾的效果評價,并把群眾的反饋意見作為考核領導干部的重要指標。通過這種陽光操作程序,避免了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實現了群眾認可、社會贊同、政府滿意的效果。
堅決把民生底線兜住兜牢
中共江西省宜春市委書記 鄧保生
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立國之道,惟在富民。民之疾苦,國之要事。我們要竭盡全力,堅決把民生底線兜住兜牢。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加快發展是前提。經濟新常態下,穩增長和惠民生相互促進。經濟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脫離發展談民生,民生保障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然不可持續。同時,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夠有效擴大投入、拉動內需,更多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激發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作為內陸欠發達地區,宜春市發展任務重,趕超壓力大,民生保障的物質基礎有待夯實。為此,我們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贛西經濟轉型加快發展的戰略部署,持之以恒地推動工業、農業、旅游業“三升級”,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城鄉居民增收“三提速”,進一步做大“蛋糕”,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兜牢底線是關鍵。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保障民生,關鍵是要保住基本、補上短板、兜牢底線。兜牢底線,一要編密織牢民生基本保障網,集中有限財力,解決好基本民生問題。宜春市財政資金投入民生的比例達到70%以上,2014年至2016年準備投入資金400億元,改造1300萬平方米棚戶區住房,改善50萬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二要著力解決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等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我們搶抓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沿昌銅高速建設生態經濟帶,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縣創建活動,切實保護好一方綠水青山。三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困難群眾。大力推進精準扶貧開發,幫助15.53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不讓宜春600萬人民中的一個掉隊。
深化改革是重點。改善民生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穩步推進,一批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先后出臺,有力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同時也要看到,民生領域還有不少難題亟需改革攻堅破解,群眾對醫療、養老、住房、交通、教育等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民生改善,還需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通過更加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逐步創造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社會環境。我們率先在全省啟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土地流轉平臺,創建了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在改革中注重保障農民利益,讓廣大農民兄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優良作風是保障。民生問題無小事。好的作風能把好事辦好,壞的作風則把好事辦壞,甚至影響黨和政府形象。在民生問題上,更不能丟掉我們黨的優良作風這個“傳家寶”,從嚴治黨絲毫不能松懈,群眾路線一刻不能放松。要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正本清源、固根守魂。進一步改進基層風氣,下大氣力整治發生在老百姓身邊的不良行為,堅決整治為官不為、吃拿卡要、侵占群眾利益等問題。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的落實,下大氣力拔“爛樹”、治“病樹”、正“歪樹”,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努力形成政策往民生傾斜、資金往民生投入、服務往民生靠攏的好導向。
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
中共陜西省安康市委書記 郭 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為我們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同增進民生福祉的關系提供了重要遵循。陜西省安康市地處漢江中上游和秦巴山腹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屬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近年來,安康市把生態文明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確立了“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有效方式和路徑,讓城鄉環境美、群眾富。
“循環經濟”理念構建產業體系。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過程,循環經濟則是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是循環經濟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實踐證明,以循環經濟理念構建產業體系是走出將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對立這一傳統認識誤區的有效途徑。安康將構建循環產業體系作為發展的命脈,在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中扭轉了“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推動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在農業生產中,我們綜合利用山、水、人的資源稟賦,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實現了“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在工業生產中,堅持用“循環經濟”理念提升發展支柱工業和傳統工業,近年來成功實施一大批循環產業重大項目,成為支撐安康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環境就是民生,監管必須加強。在長期的發展中我們認識到,任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一時經濟增長的行為都是得不償失的。環境是最基本的民生。保護好這方山水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眾,這是關系發展觀和政績觀的重要問題。另外,安康作為水源地,任何環保紕漏或偶發事件都有可能演變為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問題,必須忠實履行“一江清水供北京”的重大政治責任。因此,我們要破除加強環境監管是以犧牲本地發展為代價的誤區,把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作為發揮安康生態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工程來抓。一是加強項目引進和實施過程中的環境監管力度,始終把環境容量、資源利用、節約集約作為企業引進和項目建設的先決條件。二是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動態管理等制度,逐一落實漢江水質、重金屬、大氣、噪聲等重點污染防治責任。全面建立“河長制”,把工作責任落實到每一條支流、每一個斷面,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以“生態紅利”,促民生改善。貧窮不是生態文明,生態保護如果不能讓人民得到實惠,就會失去動力和可持續性。因此,我們把富民優先作為民生根本、強市基礎,積極探索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中改善民生的路徑和舉措,讓老百姓在生態保護中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紅利”。為了從根本上消除陜南地區重大自然災害對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隱患,陜西省委、省政府決定用十年時間,完成對240萬人的搬遷安頓。我們積極把陜南避災移民搬遷工程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讓更多的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3年來,共搬遷7.5萬戶、28.5萬人,建成集中安置社區789個,相當于轉移了一個中等縣的人口。為了保證“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推行“園區景區帶動群眾興業、資金互助鼓勵家庭創業、以資代勞促進就近就業”的模式,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12萬轉移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徹底斬斷致貧返貧鏈條,3年脫貧28.3萬人。由于把生態文明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人民群眾在共享發展成果的同時,自覺自愿地投身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有所為有所不為
山東省濟寧市人民政府市長 梅永紅
發展民生事業,讓發展成果充分惠及廣大百姓,是人民政府應盡的職責。近年來,中央出臺了許多有分量的民生政策,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社會民生事業,都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加強和改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注意到,政府財力不足與老百姓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普遍存在,事權與財權的不對稱使得不少地方政府捉襟見肘,民生政策的普惠性明顯不足。如何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民生事業好事辦好,是各級政府需要深入思考和努力把握的現實問題。
關鍵在于是否普惠。在民生問題上,投入不足是大問題。而有限的錢往哪里投,優先次序怎么擺,也是同等重要的問題。以教育為例,集中有限資金和高水平師資是一種投向,而發展均等化教育則是另一種投向。醫療服務也是如此,是投入巨資建設城市豪華醫院,還是更多地關注社區醫院和農村鄉鎮衛生院的基本醫療條件,形成多層次的醫療服務體系?這些年來,政府投入教育、醫療等事業的經費越來越多,但老百姓上學難、看病難的困境似乎并沒有明顯改觀。這顯然不只是投入不足的問題,而是投入方向和結構出了問題。由此可見,如果民生政策失去了普惠性,就會與其宗旨背道而馳。過去那種集中力量造“盆景”的民生工作思路,應當下決心改變了!濟寧市近年來在醫療領域首創并大力推行“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模式,徹底消除了沒錢不能看病吃藥的現象,政府為此花的錢并不多,但關系到每一個百姓的切身利益,社會反響很好。這就是普惠民生的價值所在。
重點應當放在農村。我國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繞不過去的癥結。多年來,數以億計的青壯年農民寧愿在城里“蝸居”,也不愿意回到故土田園。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結果,更與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嚴重缺失密切相關。人們看到,不少地方有錢在城市建設寬廣豪華的道路,卻沒錢解決鄉村土路的泥濘;有錢在城市引水造湖、移栽名貴喬木,卻沒錢根治農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痼疾。長此以往,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全面小康漸行漸遠。濟寧市近年來針對農村實際推行了兩個重大民生行動,一是“萬名醫生進農戶”行動,鼓勵支持公立醫院的醫生與農戶結對聯系,定期開展家訪,為農民提供一對一的醫療咨詢和體檢,使每一個農戶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二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對所有村莊實施“四化”——道路硬化、環境美化、垃圾凈化、夜間亮化,改變了農村長期以來臟亂差的局面,廣大農民無不拍手叫好。由此我們也深切地體會到,解決“三農”問題,就要縮小城鄉之間公共服務上的差距,就要讓農民活得體面和有尊嚴。
政府應定位于保基本、兜底線。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發揮好保基本、兜底線的作用。也就是說,要滿足人們基本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守住他們生活的底線。一些地方把本該用于“兜住底線”的公共資源用于奢侈消費,不僅造成公共財政的極大浪費,而且也失去了民生政策應有的合理性。比如,有的公立醫療機構投入巨資,推出所謂“五星級”體檢項目,通過注冊“會員制”為少數高端客戶提供“一條龍”的高品質服務;一些公立學校辦成了“貴族化”學校,將許多高消費教學內容以“素質教育”的名義搬上了課堂,卻通過高收費將普通家庭的孩子拒之門外。政府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決不能無所不包無所不為,要多做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些錦上添花的虛功。
鼓勵社會力量投入民生建設。長期以來,只要涉及到民生,人們都認為是政府天經地義的責任,政府就應該包辦一切。如果說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合理的,那么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進入民生建設領域就顯得日益突出和重要。實際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社會組織有投資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社會事業的積極性。社會資本的進入,不僅成為民生事業的重要補充,而且在集聚和配置各類稀缺資源、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優勢。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和發揮好社會資本在民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求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