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真有那么不中聽嗎
摘要:□張渤寧 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剛過。然而近年來在中青年女性群體中,“婦女”的稱謂似乎越來越不受待見:各大商場多以“女人節”、&ld
□張渤寧
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剛過。然而近年來在中青年女性群體中,“婦女”的稱謂似乎越來越不受待見:各大商場多以“女人節”、“女士節”為由頭招攬顧客,極少出現“婦女節”字樣;而在高校女生中,大多以
尊重、關愛女性,讓女同志過一個屬于自己的節日,這本是好事。但在一些“現代女性”的眼里,“好事”沒有一個“好名”,仿佛這好事就有了瑕疵,美中不足。然而,“婦女節”的稱呼,果真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嗎?
“婦女”的稱謂,讓人“顯老”也好,容易產生“歧視或歧義”也罷,其實都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命題。社會發展變遷的過程中,女性的地位日漸提高,“婦女”作為經歷這個客觀變化過程的詞匯,也無可避免地承載了從感情色彩的偏見到理性認知的演變。這個過程,是先有對女性的歧視才稱呼“婦女”,還是先有“婦女”稱謂然后導致對女性的歧視,這本無討論價值。畢竟,“婦女”一詞,本屬中性。“婦女”稱謂在不同人心中之所以有不同溫度或色彩,是因為將個人經驗和意識過多地、不當地摻入。
相反,用“女士節”、“女人節”等代替婦女節的建議,倒有“矯枉過正”之嫌。“女士”強調“敬稱”,這好比把“兒童節”改成“好孩子節”。“女人”側重生理性別,和客觀的“婦女”相比,豈不是又格外讓人感受到“柔弱”的“性別歧視色彩”?若真要徹底“從實到名”消除偏見,是不是干脆修改字典或重新造字才肯罷休?
事實上,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及男女平等觀念照進現實,“婦女”一詞將越來越脫離“偏見”的社會記憶,同時還將會被賦予客觀之外更多美好的社會意義。那時,女性將有更多、更踏實的性別自信,而不會糾結于稱謂小節自慚“名”穢!
責任編輯:ldm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