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聯系群眾的時代觸點
—— 四論為作風建設注入新動力
摘要: “下基層,下基層,基層在哪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一些干部的自我反思,引發廣泛共鳴。 基層就是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廠礦車間?就是條件艱
“下基層,下基層,基層在哪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一些干部的自我反思,引發廣泛共鳴。
基層就是田間地頭、街道社區、廠礦車間?就是條件艱苦的老、少、邊、窮地區?這話聽起來沒錯,其實只能算說對了一半。在國情世情日新月異的今天,信息渠道四通八達,人口流動已是常態,如果只到田埂上去找老鄉、去職業中介所關心待業青年,恐怕遠遠不夠。如何把作風改到實處、讓工作取得實效,成為新時代的新課題。
教育實踐活動通過黨員干部作風的改進,進一步增進了同群眾的感情、拉近了同群眾的距離。紅臉出汗、揭短亮丑,很多黨員干部意識到“不怕群眾不滿意、就怕上級不知道”的心態偏了、錯了;實打實、心貼心,廣大人民群眾也感到領導見得勤了,辦事不卡殼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窩子的黨員、干部多了。我們開展活動、反對“四風”,歸根到底就是為了防止一些黨員干部在心理上看輕了群眾、在情感上疏遠了群眾,丟了群眾路線這塊寶、松了聯系群眾這根弦。
也要看到,群眾工作有時代性,什么方法都不會是即插即用那么簡單。過去有效的現在不一定有效,甚至變成了無效的“形式主義”。倘若一說聯系群眾,就只知道抱著棉被拎著米面往村里跑,那肯定是不夠的。更何況,我國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0%,人口分布和職業構成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旦把尊崇傳統變成刻舟求劍,連群眾去哪兒了可能都搞不清。一些干部感嘆如今群眾工作不好做,感覺“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好用、硬辦法不能用”,說到底是沒找到群眾工作的時代觸點、跟不上群眾路線的時代節拍。
群眾在變,聯系群眾的方法也要變。以前,群眾只是希望銀行有存的、鍋里有煮的、水電路是通的、晚上外出是平安的;如今,群眾還渴望基層服務是便利的、重要決議是公開的、訴求渠道是通暢的、管理機制是民主的。黨員干部若不懂得維護合理權益的必要,不理解推動時代進步的趨勢,聯系群眾就會變成一句空話。從強化基層黨組織治理功能,到完善為民服務平臺;從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到人財物杠桿的使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群眾問題、以制度籠子來推進作風建設,正是時代提出的新挑戰。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為民是最好的作風。如果把群眾路線束之高閣,遇到麻煩就別抱怨法寶失靈。如果干部平時從不上門,連村民名字都叫不上來,關鍵時刻就別指望一呼百應。善不由外來,名不可虛作,再多的新方法、新技術、新資源,說到底都需要一顆“為民”的真心來支撐。只有拔除了“四風”的軟釘子,才能扎實踐行“執政為民”的政治倫理;只有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奮發有為的狀態,才能在新時代贏得群眾的支持與信任。
古人云: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踐行群眾路線,決不能忽略時代變遷這個最大變數。只有摸著時代觸點前進,建設一個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黨,才能為作風建設、為國家未來,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新動力。
責任編輯:wq
(原標題:人民日報)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