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民和棠溪文化
摘要: 2003年,西平縣以棠溪文化為依托,開發西部酒店山區旅游資源的工作熱了起來。縣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專家評估、論證,旅游開發辦組織人員到景點調查,初步搞了100多個單體。專家指出,西平的旅游資源最
2003年,西平縣以棠溪文化為依托,開發西部酒店山區旅游資源的工作熱了起來。縣政府成立了專門機構,專家評估、論證,旅游開發辦組織人員到景點調查,初步搞了100多個單體。專家指出,西平的旅游資源最有價值的當推冶鐵遺址和棠溪寶劍,棠溪寶劍可以申報國家五級,即最高級。
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的棠溪中華第一劍,不愧是藝術珍品。棠溪中華第一劍的背后,站著一位很不起眼的人物,他就是棠溪寶劍傳人、西平棠溪寶劍廠廠長、高級工程師、省管優秀專家、西平縣人大副主任、河南省人大代表高慶民。
20世紀60年代末,歷史和命運把少年時代的高慶民推到謀生的打鐵房。解放前畢業于天津某大學和創辦西平第一家大陸機械廠的父親,在特殊的年代因反對說假話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落難西平,返回舞陽鄉村,以打鐵養家糊口。高慶民在讀書之余跟父親拉下錘。父親挖掘棠溪寶劍的夢想和20多年的苦心追求,像一種基因遺傳給了高慶民,在鐵與鐵的撞擊中,也迸濺出了他探尋棠溪寶劍夢想的火花。
20世紀70年代,已能扛動50多公斤糧食的高慶民不僅能把鍛錘掄得嫻熟自如,而且以青年人的闖勁和斗志向歷史挑戰。不管父親的身份給他帶來多大的不幸,不管鍛錘超負荷的掄動透支他多少體力,他仍把夢想和追求砸得鏗然作響。然而,通向成功的道路仍未有期。
20世紀80年代,鍥而不舍的高慶民已把弘揚中華劍視為己任,要為民族爭光。
他查閱歷史資料,四處拜師求藝。知識和穎悟,毅力和發現,點燃了他智慧的火花。當他把一把出爐的寶劍砍向鐵砧時,咣當聲中,鐵砧留下鈍痕,劍刃卻完好無損,成功與他熱烈擁抱。此時是1986年9月9日。
響亮春秋戰國歷史的棠溪寶劍,自遭唐代末期戰亂沉寂了1000多年,被奮斗追求了近半個世紀的高慶民父子兩代人喚醒,中華劍文明得以延續。
高慶民和棠溪寶劍成為一種獨有的文化現象,出現在諸多的新聞媒體上、名人的書藝中和高規格的獲獎證書、獎杯上。
高慶民不只是停留在發現、搶救、挖掘延續了棠溪歷史文化,他還在開發和研制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資金。
古代的寶劍主要作為兵器用,有吹毛利刃之鋒利,可現代高檔寶劍除了具備這一特點之外,還必須迎合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讓文化符號藝術地融入。
高慶民從中華龍文化考慮,第一人將龍和幾種圖騰及象征威嚴、吉祥、祈福的虎、饕餮、鳳和體現中國古代文明的萬里長城、敦煌飛天、四大發明,通過雕刻藝術凸現在劍鞘上。他研制的大型千年龍劍就是這種大膽的創新。人們在欣賞這種劍的時候,就可以自然地受到龍文化和歷史文明的熏陶,就有一種藝術上的享受,就有一種民族的自豪感。
在棠溪中華第一劍的研制過程中,高慶民總是以最高的質量標準和盡量完美的藝術造型要求自己。每一個畫面的小樣繪出之后,他都要考慮了再考慮,總是讓科研人員和有藝術眼光的人挑毛病、提意見,看所有畫面是否和諧一致,視覺上的效果是否令人真正滿意,工藝是否精細。當中華第一劍出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鑒定會上時,專家們的眼睛為之一亮,認為棠溪寶劍太完美了,有造化之功,神奇之象,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品位,在國內同行業產品中獨一無二,可以稱得上中華第一,于是鄭重冠名“中華第一劍”。
高慶民獲得了“高級工程師”、“省管優秀專家”、“中國民間工藝大師”的殊榮。
原作者:翟玉堂
來 源:駐馬店日報
責任編輯:wind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