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溝“綠色三寶”
摘要: 確山縣竹溝鎮的紅薯甘甜、味正,讓人贊口不絕;煙葉被業內人士稱之為“黃金葉”;中藥材成為客商的搶手貨。這三大農副產品號稱——竹溝“綠色三寶”記者 胡海清素以“小延
確山縣竹溝鎮的紅薯甘甜、味正,讓人贊口不絕;煙葉被業內人士稱之為“黃金葉”;中藥材成為客商的搶手貨。這三大農副產品號稱——
竹溝“綠色三寶”
記者 胡海清
素以“小延安”之稱的位于確山縣西部山區的竹溝鎮,以其“紅色基地”而聞名天下,是因為她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從這里走出去的3000多名軍政干部和新四軍二師一部、四師、五師官兵奮戰在黃淮大平原上,戰功卓著,威震敵膽,成為我國8年抗戰史上的中堅力量。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在這里修建了竹溝革命紀念館和竹溝革命烈士陵園,以供人們瞻仰革命前輩、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成為神州大地有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之一,是青少年學生和廣大游客經常光顧的紅色旅游之地。
竹溝除有她的紅色珍寶外,還有她依據自然資源和傳統優勢而形成的“綠色三寶”,即紅薯、煙葉和中藥材。說其為“綠色三寶”,一是因為它們的葉子均為青綠色,具備所有天然植物的特性;二是沒有污染,不使用劇毒農藥,遠離工業廢水、廢氣、廢渣源地,使用傳統的耕作種植方式。所以,對竹溝的“綠色三寶”產品,商家放心、用者放心。
竹溝的紅薯甘甜、味正,讓人贊口不絕
在駐馬店市內,紅薯的嗜好者,提起瓦崗紅薯都津津樂道:甘甜、味正,口感好。談起竹溝紅薯,則知之者甚少。這里有個誤區,即只知瓦崗紅薯,不知竹溝地瓜。其實,確山西部的瓦崗、竹溝、石滾河3個鎮同屬伏牛山、桐柏山余脈,土壤成分大致相同,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和山貨品質相差無幾,紅薯也如此。每年我在市區的大華市場選購紅薯時,常常會遇到這樣一種尷尬局面:憑自己的經驗,專挑那帶有瓦灰色皮的圓蛋子紅薯,自認為它就是瓦崗紅薯。這時商販往往告訴我,這種紅薯不僅瓦崗產,竹溝、石滾河也產。有時,走在大街上遇到推架子車賣紅薯的農民,他們會直言不諱地告訴你:“俺是竹溝某村的,這種皮為瓦灰色的紅薯就是俺家地里產的,好吃著呢!干面、沙礫礫的。不信的話,你買點兒嘗嘗。”
竹溝鎮的土地含沙量高,有人做檢驗測定含沙量高達40%,當地人稱之為沙土地。沙土地有個特點,夏季白天吸熱快,夜晚降溫也快。這種晝夜溫差的大變化,很利于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紅薯對糖分的積累。所以竹溝的紅薯要比京廣鐵路以東平原地區產的紅薯含糖高,吃起來甘甜可口。好吃就有人買,買家多了竹溝人就能賺錢。竹溝人看準這一商機,多種紅薯賺大錢的農戶不在少數。
庚寅年立夏前夕,記者者隨團去竹溝采風時發現,竹溝的紅薯還有紫皮紫心沙瓤品種。其紫不是純粹的紫,而是紫里透紅,紅里含紫,看一眼就能勾起人的食欲。餐桌上,主人特意上了一盤紫心紅薯讓大家品嘗。我一向對紅薯情有獨鐘,一盤紅薯我一人就吃了一半,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甚感快哉。
今天已不再是“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饑荒年代。現在的人吃紅薯是對生活的一種調劑,是人們在吃膩了大魚大肉之后,對傳統生活習慣的一種追憶,是人們保健長壽的一種生活需求。
竹溝的煙葉被業內人士稱之為“黃金葉”
煙葉是生產香煙的必需品,是香煙產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全國有很多煙葉生產基地,我市的銅山煙葉堪稱上等佳品,是全國聞名的云煙客商的搶手貨源,被煙業圈內稱之為“黃金葉”。竹溝位于銅山煙葉的生產區域內,尤以西部山村生產的煙葉為上乘佳品。
竹溝位于亞熱帶與暖溫帶交會處,四季分明,適宜煙葉生長,歷史上人們就有種植煙葉的生產習慣。過去,人們種煙小打小鬧,溝旁路邊種上幾棵,一是滿足自家主人抽旱煙的習慣,不上街買煙省幾個錢兒;二是把多余的煙葉拿到市場上銷售,賺幾個零花錢,打點兒醬油買點兒鹽。溝旁路邊不占耕地之舉,得來點兒意外收獲,也就心滿意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煙葉的行情看漲,煙葉的稅收比較高,種植煙葉的生產收入遠遠高于一般的農田。這時人們才把目光盯在種煙上。當地政府和農戶的共同心愿推動了煙葉生產的健康發展。
由于竹溝人有傳統的煙葉生產經驗,技術過硬,烤出來的煙葉著色好、品質佳,被全國煙草行業定為全國高香煙葉開發基地。在當地政府的倡導下,廣大農戶紛紛加入煙葉生產行列。2009年,全鎮種植煙葉7548畝,實現稅收263萬元,占全鎮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全鎮煙葉總收益1500多萬元,人均500多元,占全年人均純收入的10%以上。
煙葉生產的普及涌現了像馮紀章、楊根才等一大批種煙能手,他們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自己多年種植煙葉的經驗,大面積種植煙葉,為富民強村走出了一條致富路,也讓廣大群眾得到了實在的效益。2009年,馮紀章種煙175畝,收入35萬元,楊根才種煙70畝,收入14萬元,他們的收入讓村民羨慕不已。馮紀章、楊根才等種煙大戶很重視科學種煙,把科學種植和技術管理貫穿于煙葉生產的各個環節,他們嚴格按照煙葉生產技術員的要求進行操作。煙葉育苗的關鍵時期,他們吃住在大棚旁,有效防止了病蟲害的發生,育出的煙苗苗齊、苗壯,為移栽大田奠定了堅實基礎。煙葉生產期,他們根據煙葉的生長態勢進行水肥管理,使煙葉長勢良好。煙葉烘烤階段,他們利用在培訓班上學到的技術,采取新式烘烤技術,烤出來的煙葉質量好、等級高,受到煙葉收購商的青睞。
為做大做強煙葉這一富民強鎮產業,竹溝鎮出臺了從煙葉育苗、田間管理、煙葉烘烤到煙葉收購等惠民政策,鼓勵煙民加大種煙力度。2010年,全鎮煙葉面積將突破1萬畝,煙葉特產稅預計逾越300萬元,僅煙葉生產一項人均純收入可增加到600元。
竹溝的中藥材成為客商的搶手貨
竹溝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物種資源。在繁多的生物資源中,中藥材占據重要地位。在河南省入藥典的730多種中藥材中,竹溝鎮擁有499種,約占70%,被醫學界稱之為中藥材資源庫。獨特珍貴的藥用資源吸引了影視界的注目,1979年,國家教育制片廠拍攝的電影《赤腳醫生》就在竹溝完成的。土生土長的中藥材不僅在給人們治病療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給竹溝人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早在1999年,確山縣興建中藥材生產基地之初,本人就親臨現場采寫了《確山縣西三鄉建成豫南最大的中藥材生產基地》一文,刊登在《駐馬店日報》上。當時報道3個鄉共種植中藥材1.5萬畝,年產中藥材4500噸,產值近4000萬元,成為全國聞名連片種植面積較大的中藥材生產基地。文章曾這樣寫道:在竹溝16.5萬畝山地、灘涂上自然生長著數百種中藥材,這里的農民歷史上就有上山采集和在農田種植中藥材的習慣和技術。記得當時,確山縣還組織了“竹溝99全國中藥材種植觀摩暨業務洽談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幾百名藥材經銷商,饒有興致地參觀了竹溝、瓦崗、石滾河三鄉的中藥材生產情況后,現貨交易89噸,交易額56.8萬元;簽訂書面合同58份,涉及藥材38個品種,合同成交372噸價值1100萬元;簽訂意向書96份,涉及藥材品種56個,意向銷量1086噸價值3500萬元。記者當時實地采訪,看到會議氣氛熱烈,藥材商對確山縣西三鄉大規模多品種連片種植中藥材很感興趣、贊不絕口,紛紛表示愿與竹溝等鎮合作開發中藥材生產。但由于藥材商摸透了確山西三鄉的藥材生產家底,在現貨交易或合同銷售時,一再壓低價格,使藥農收入損失不少。在那次觀摩洽談會后,確山縣接受由“主動”變“被動”(即主動邀請藥材商來此參觀,但在銷售時卻處于被動地位)的教訓,“竹溝99全國中藥材種植觀摩暨業務洽談會”在辦完首屆活動后即落下帷幕,沒有了下次。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農民出身又具有多年銷售經驗的本地藥材經銷商應運而生,承擔起藥材外銷的重任。他們主動出擊,拋開外地藥材商,直銷全國各地大型制藥廠。少了中間環節,銷售費用自然降低,得實惠的是藥農和當地藥材商人。
穩定中藥材生產,保障農民的正常收入,已成為竹溝鎮黨委、鎮政府決策者忠實實踐“執政為民”理念的落腳點之一。多年來,竹溝鎮的中藥材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1.5萬畝左右,相當于10年前確山縣西三鄉藥材種植面積的總和。種植面積的擴大帶來的是藥農經濟收入的增長。中藥材的畝收益大致在2000~4000元之間,僅此一項竹溝鎮人均收入就有1500元之多。竹溝鎮已成為全國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和夏枯草的主產區。
竹溝鎮黨委書記張保紅說得好:“竹溝鎮發展中藥材生產,就是基于地力差、耕層淺這種鎮情,如果單靠種糧我們永遠趕不上平原地區。種糧不行,我們就種草——藥草、煙草。其結果變成了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這真是觀念一變天地寬。鎮領導思維的轉變,帶來的是農民群眾穩定的經濟收益。竹溝鎮農民僅藥草、煙草兩項的年收入一直穩定在2000元以上,占年人均純收入的50%左右。
紅薯、煙葉、中藥材——竹溝的“綠色三寶”,在承接大自然精靈給竹溝人帶來不菲的收入之外,也給有幸接觸“綠色三寶”的人們帶來一種享受和安康。但愿竹溝的“綠色三寶”給生活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的人們帶來越來越多的福氣和財氣。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豫公網安備 4117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