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應用軟件也能看病?專家:易誤診維權難
摘要: 新華網重慶3月19日專電(記者趙宇飛)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身體不適后,不是到正規醫院就診,而是求助于手機應用軟件。專家表示,用手機軟件“看病”不靠譜,極易
新華網重慶3月19日專電(記者趙宇飛)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身體不適后,不是到正規醫院就診,而是求助于手機應用軟件。專家表示,用手機軟件“看病”不靠譜,極易誤診,不僅耽誤治療,還會面臨維權困境。
近日,重慶九龍坡區朱先生的孩子出現咳嗽、發熱癥狀,他擔心看病麻煩,沒帶孩子去醫院,而是下載了一款手機應用軟件,按照在線專家的診斷,吃了兩天抗生素,沒想到孩子癥狀沒有緩解,反而病情加重。隨后,朱先生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孩子被診斷為肺炎,需要住院治療。
記者搜索發現,目前有至少上百款有關求醫、問診的應用軟件,不少軟件的下載次數已達上萬。記者隨機下載了幾款軟件,有的軟件為在線解答的專家標明了工作單位、姓名、專業等信息,但大部分軟件的專家信息非常不全,有的甚至連姓名和工作單位都沒有。此外,記者提出一個腸胃方面的癥狀,竟是一位耳鼻喉科醫生給出的診斷,記者繼續追問,就再也沒有了回復。
“用手機軟件看病并不靠譜,極易導致誤診,身體不適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高蕾說,一方面,疾病具有復雜性,隨時在變化,不能簡單從表象來判斷;另一方面,病人的個體差異明顯,同樣的疾病、同樣的藥,在不同人身上的治療效果都不一樣,僅憑患者的幾句網上咨詢就下診斷,是對生命和健康的不負責任。
此外,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教授譚啟平表示,很多軟件并未對醫生的從業資質進行核定,一旦出現誤診,患者將無法找到網上的醫生,責任很難追究,有關部門也很難對具體的診療行為進行調查取證,患者將面臨維權無門的境地。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