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億短期理財品 7%高額收益率 怎個狂熱了得
摘要: 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來自于銀行“購買”了更高收益的產品,或者把資金以更高的貸款利率放出去。因此,理財產品收益率與銀行放貸利率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環,但這一循環
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來自于銀行“購買”了更高收益的產品,或者把資金以更高的貸款利率放出去。因此,理財產品收益率與銀行放貸利率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環,但這一循環中,受傷的是誰呢?
時間正逼近6月30日,商業銀行也使出渾身解數拼搶存款,但這一次,銀監會似乎再也坐不住了。
6月28日,有知情人士稱,中國銀監會已于上周五召開理財業務會議,稱理財產品已經成為繞過監管的吸存手段,進而影響存貸比指標。銀監會指出了六項違規操作,要求商業銀行立即整改。
對此,上海銀監局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表示,“目前雖然未接到通知,但我們已加強這一塊的監管。”
理財一片亂象
理財產品火熱,是因為它首先表現為存款。普益財富研究員方瑞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銀行理財產品在募集期間是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于銀行賬目上。假如銀行一款理財產品的發售期是6月27日至6月30日,那么這段時間所募集的資金都算作銀行的活期存款。過了這4天,所募集的資金就要作為理財資金了。因此,為了應付考核,銀行在月末、季末,就會加大短期理財產品的銷售。
緊縮周期加劇了理財產品的混亂。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理財市場的混亂,主要來自銀行的貸存比壓力,在貸存比的高壓下,各銀行對資金的需求愿望非常強烈。其次是負利率環境,存款對公眾不具有吸引力。從某種程度上說,銀行正面臨著嚴重的存款不足,所以說各種高息攬存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還有不合理的內部考核機制上的原因。現行的銀行內部管理體系中,為了突出市場份額和系統內貢獻度,指標仍然是各銀行內部考核的主要依據。過大的存款考核壓力,使得各基層銀行備感壓力,再加上內部控制上法制觀念的淡薄,從而出現種種高息攬存的現象。
銀行“擊鼓傳花”
有關統計顯示,截至6月21日,商業銀行上半年共發行銀行理財產品7891款,預計發行規模達8.25萬億元,已超去年全年。年化收益率節節抬高,最高收益率甚至達到了7%。上述理財經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市場上,募集期包括6月30日的、100萬元以上的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在6%以上。
高達8萬億的理財“盤子”,還要承諾6%,甚至7%的收益率,銀行憑什么來保證高收益,又如何支付這一高額利息呢?有專業人士告訴記者,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來自于銀行“購買”了更高收益的產品,或者把資金以更高的貸款利率放出去,比如,保險公司找銀行貸款,利息已超過8%,“這說明什么?銀行在轉手自己的收益壓力,同業拆借利率現在超過8%,就能很清楚地看出銀行的壓力。”(衛容之)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