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依賴癥”不能賴手機
摘要: □ 商德柯 老友相聚,自顧自玩手機;闔家團圓,個個是“低頭黨”;不管等車、吃飯,每5分鐘掏出手機,刷一次微博,查一次微信;手機伴枕,才能入睡,一覺初醒,先看手機;就連聚餐上道菜,也讓
□ 商德柯
老友相聚,自顧自玩手機;闔家團圓,個個是“低頭黨”;不管等車、吃飯,每5分鐘掏出手機,刷一次微博,查一次微信;手機伴枕,才能入睡,一覺初醒,先看手機;就連聚餐上道菜,也讓手機先“吃”……
據說,這都是患上了“手機依賴癥”。又據說,這種病癥,發作起來很可怕:小處而言,親情友情因之淡漠;大處來講,社會信任因之喪失。
“手機依賴癥”是一種現代社會病理現象,得到廣泛認同。但是,我們也要警惕,不能走向反面,不必妖魔化新技術。否則,我們就走不出“看報紙長大的一代批評看電視長大的一代,看電視長大的一代又批評看互聯網長大的一代”的怪圈。
妖魔化新技術,容易把復雜的社會問題簡單地歸咎于新技術,漠視、隱瞞真實的、深層次的原因。
比如,有打工族抱怨,自從有了微信,就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時間——老板發號施令更加無所顧忌,被迫無時無刻拿著手機刷刷刷。這完全不是手機、微信的錯,錯在老板不懂《勞動法》,不懂“工作生活平衡”的人力資源管理常識。
另一種擔憂——使用微信而非打電話、面談,導致人情冷淡,也未嘗不是杞人憂天。成年人會自行判斷、選擇一種最高效的交流方式,心智成熟者懂得“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道理,適可而止,有益健康。
科技與人文絕非必然沖突,完全可以互為配合。把科技看作人文對立面,是誤解了人文,也誤解了科技。人文真正的對立面是野蠻,是對人的尊嚴與文化的殘害。科技與人文都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兩者是可以,也是應該整合的。妖魔化新技術,是“人文咳嗽、技術吃藥”,板子錯打,后患無窮。
人類社會自己得了病,可別賴在智能手機上。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