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評:從章子怡兩次打贏官司說起
摘要: 章子怡(資料圖) 王勉 吳定平 據(jù)香港媒體報道,影星章子怡控告《蘋果日報》及《壹周刊》誹謗案件,1月20日,香港法院判被告支付原告章子怡約39萬港元訴訟費。這是繼去年12月14日,章子怡控告美國某中文
章子怡(資料圖)
王勉 吳定平
據(jù)香港媒體報道,影星章子怡控告《蘋果日報》及《壹周刊》誹謗案件,1月20日,香港法院判被告支付原告章子怡約39萬港元訴訟費。這是繼去年12月14日,章子怡控告美國某中文網(wǎng)站莫須有的曝其“性丑聞”案獲勝后的又一次勝訴。
讀罷這則新聞,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nèi)リP注、反思:
一則為章子怡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的勇氣叫好。眾所周知,在傳播手段日益多樣化的今天,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搞所謂的獨家新聞,肆意捏造虛假、歪曲事實的報道。一些明星、名人一不小心就“被離婚”“被包養(yǎng)”等,甚至有的躺下也中槍。在原本相對復雜的娛樂圈,這些往往經(jīng)過精心策劃的流言蜚語,“有鼻子有眼”,又恰好應了某些人的八卦心理,總是被頻頻關注。而面對這些謊言謠言,明星們往往選擇保持沉默、忍氣吞聲、無可奈何。而這次就不同,章子怡不再沉默,面對造謠的美國某中文網(wǎng)站和轉發(fā)此消息的香港《蘋果日報》《壹周刊》,她毅然決然地拿起了法律武器。從這點上來說,章子怡勇氣可嘉,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二則這起事件對一些媒體自恃、鼓吹的新聞觀、新聞自由等是一次有力的反擊,包括個別極不負責任的香港媒體。長期以來,這些媒體自詡他們的新聞更真實,他們的媒體更具公信力。這起關于章子怡“性丑聞”的虛假報道,無疑讓這些媒體“打了自己嘴巴”,“端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事實上,為了發(fā)行和吸引眼球,這些媒體已習慣于不擇手段、夸張炒作,特別是利用狗仔隊窺人隱私、惡意中傷,爭議頻發(fā),聲名很臭。因此,這起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不負責任、隨意造謠的媒體是個教訓,告誡他們今后報道多點事實依據(jù),少點捕風捉影、造謠中所,免得官司纏身。
三則反映出境內(nèi)外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亂象,一些西方媒體善于給他人貼上“政治化”的標貼,香港極個別媒體跟著起哄。表面來看,章子怡遭誹謗是一起娛樂八卦事件,實則不然,“高官”的卷入已將這起事件涂抹上復雜的政治動機。章子怡“性丑聞”案件,不過是其中一例。比如在中國的一些重大事件、重大政策上,一些媒體尤其是西方媒體習慣按他們的價值取向進行解讀。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甚至不惜對中國境內(nèi)發(fā)生的一些敏感事件惡意曲解,誤導輿論。其實,這種遭歪曲、失實報道的也不只是中國,一些非西方陣營的國家也受過這種窩囊氣。2011年8月,西方媒體報道說,卡扎菲二兒子賽義夫已被逮捕,但次日凌晨賽義夫卻出現(xiàn)在記者會上,并斥責西方媒體。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稍加搜羅,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一個國家的媒體難免會體現(xiàn)出一定的傾向性,但這不等于為了自己的政治動機,就可以罔顧事實、造謠誹謗、誤導世界輿論。
章子怡所謂的“性丑聞”事件至此已真相大白,這不過是美國某中文網(wǎng)站杜撰,香港《蘋果日報》《壹周刊》跟風炒作的虛假新聞,這些媒體已為此付出了應有的代價。但需要警醒的是,章子怡遭造謠中傷事件不是第一起,也不是最后一起。今后無論是企業(yè)還是個人,再次遭遇此類造謠中傷事件,應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維權到底。這起事件同時也警醒每一個網(wǎng)民,對于類似美國某中文網(wǎng)站及《壹周刊》等這樣的媒體,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防止他們的“別有用心”輕易得逞。
新華網(wǎng)評:為章子怡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叫好
在全球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對明星而言,誰也不知道哪天就如章子怡一樣招來莫須有的“性丑聞”;對于企業(yè)而言,誰也不知道何時就會遭遇反傾銷,反補貼調(diào)查。但不管怎樣,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學會用法律維權,尤其在法制不盡健全的今天,這條路可能曲折、漫長,但是只有學會且善于用法律維權,才是確保自己權益不受侵犯,而不再是以往“打掉門牙往肚里咽”。
新華網(wǎng)評:“章子怡訴訟獲勝”對美媒是個教訓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如果一家媒體整天靠臆想猜測過日子,靠不靠譜的“匿名來源”報道新聞,甚至不惜造謠誹謗搞所謂的“獨家新聞”以積聚人氣,最終只會使自己淪為謠言謊言的播種機,喪失的不僅是自身的那點公信力,還很有可能讓自己官司纏身。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新華網(wǎng))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wǎng)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wǎng)”。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wǎng)應有權益,否則,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wǎng)站、團體從本網(wǎng)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chǎn)權的作品,請與我們?nèi)〉寐?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