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莫讓政績沖動填埋掉我們的“鄉愁”
摘要: 近30年來,我國城鎮化突飛猛進,但許多地方砍樹、填湖、蓋樓,到處是刺眼的鋼筋水泥“森林”,綠色等自然風光難覓。“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
近30年來,我國城鎮化突飛猛進,但許多地方砍樹、填湖、蓋樓,到處是刺眼的鋼筋水泥“森林”,綠色等自然風光難覓。“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詩一般的語言,出現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新型城鎮化的要求中,讓讀者眼睛一亮,印象深刻,更道出了眾多人的期盼。 新華社發 商海春 作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王賢)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的一句“記得住鄉愁”讓無數人唏噓感慨,更引發熱忱的社會期待。多一些對傳統和自然的敬畏尊重,少一些大拆大建的政績沖動;多保留一些村莊的原始風貌和兒時記憶,少制造一些面目全非的“人造村鎮”……越來越強烈的公眾呼聲,正在轉化為對農村發展和城鎮化工作的具體期盼。
“游子在外打拼,卻發現每一個人的家鄉都已淪陷”,略帶辛酸的調侃,事實成為無數國人的一段集體記憶。一些地方的干部為了追求“看得見”的政績,貪大求快,動輒使用簡單化的做法,忽而打造“新型村鎮”,忽而樹立“新農村樣板”,隨意大拆大建、大砍大伐、大挖大填。于是,那些承載著人們記憶和成長烙印的古樹、池塘、老井、屋墻甚至山川、河流等,在挖掘機的“突突”轟鳴聲中,瞬間化為烏有。不少鄉村淪為失去記憶的軀殼,喪失了靈魂和底蘊,割裂了歷史文脈。
政績沖動下盲目的大拆大建,不光是村莊被毀,印記不再,更會導致傳統鄉村社會結構的斷裂,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甚至引起諸多極端事件,加劇了干群對立,影響了鄉村社會的穩定和諧。
鄉愁,是對一段曾經生活和風貌的記憶,是溫暖的,是懷舊的,也是淡雅的。它也許就是門前的小橋流水,是屋后炊煙裊裊掩映下的星空,是見證歷史滄桑變遷、賡續先賢前輩的集體記憶。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要在建設城鎮的過程中,體現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讓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在融入現代元素的同時,注重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注重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要讓人們記得住“鄉愁”,更要防止官員的政績沖動,杜絕隨心所欲的長官意志,糾正以GDP為中心的畸形政績觀。不是著眼于面貌的日新月異,更要關心老百姓生活條件的改善,保留和營造出讓百姓舒適的文化精神和情感世界。
有鄉愁的村莊才能鎖得住記憶,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才有生命。城市和鄉村,都可以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重要的是,各地的干部能夠正視以往的問題,真正落實中央的精神,尊重自然規律和傳統文化,在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過程中,讓老百姓 “詩意的棲居”。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新華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