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行孝,不能只是感動
摘要: 高君瑞 孝心女孩胡雪瑩在得到諸多媒體贊譽后,終于發出了一句疑問:“照顧老人這種天經地義的事情就跟穿衣吃飯一樣,怎么會成為新聞呢?” 據媒體報道,胡雪瑩年近80歲的父親是肺癌晚期,已
孝心女孩胡雪瑩在得到諸多媒體贊譽后,終于發出了一句疑問:“照顧老人這種天經地義的事情就跟穿衣吃飯一樣,怎么會成為新聞呢?”
據媒體報道,胡雪瑩年近80歲的父親是肺癌晚期,已不能長時間行走,最大的愿望是去北京看看。于是,28歲的胡雪瑩辭去上海的工作,帶老父親到北京,完成了老人的心愿。
一時間,胡雪瑩的孝心感動了無數人,也讓那些沒有經常陪著父母的子女心生愧疚。從盡孝角度說,子女辭職陪伴重病父親其實并不是一件多么驚天動地的事跡,不值得過度贊頌。如胡雪瑩本人所說:“這件事真的沒什么,只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心愿。”滿足老人的心愿,不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嗎?但是,就是這么一件正常的、盡孝的小事卻成了當下的熱點新聞,除了感動,筆者也有絲絲的惶恐。一種精神被無限放大,被眾多人敬仰,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因為社會上缺少這種精神。
畢淑敏在她的著作《孝心無價》中寫到:“我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游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后期冀的希望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誠然,每個生命獨立為人,需要有自己的事業,但成功的事業不一定要以空白的盡孝為代價。再忙,沒有回家吃頓飯的時間嗎?沒有陪父母度幾天假的時間嗎?也許,取消一次和朋友唱歌,并不會讓你損失多少友情,卻能讓父母愉快很久。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名言已經流傳了幾千年,每個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的子女,一定不要忘了時間的殘酷。盡孝,一定要趁著父母還健在的光陰。如胡雪瑩所說:“ 其實很多事情怎么彌補都有遺憾。當你計劃要為他(父親)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太晚了,來不及了。”所以,對胡雪瑩辭職帶父親游北京的孝道,不能只有感動,更重要的是子女們要常回家看看,真實地陪陪父母。如此,方能少些遺憾,小到家庭、大到國家才會有更多溫暖。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