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害相權取其輕”,應暫停高考加分
摘要: □劉晶瑤 “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今年高考首日,《人民日報》以《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為題捍衛當前的高考制
□劉晶瑤
“對絕大多數考生而言,高考依然是守住教育公平的最重要的底線,依然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大希望。”今年高考首日,《人民日報》以《以公平的名義向高考致敬》為題捍衛當前的高考制度。言猶在耳,隨著高考進入錄取環節,花樣繁多、內幕重重的加分制度,則再一次引發民眾的公平焦慮。
引爆輿論熱點的是清華大學。該校四川招生組在過去幾天里多次重申,不承認四川“二級運動員”的20分高考加分政策。因為招生組的老師在多年前就發現,大量四川考生的二級運動員資質有造假嫌疑,一些孩子體弱得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看來,正是四川“二級運動員”資質的瘋狂造假,讓清華大學忍無可忍。實際上,但凡能換來加分的項目,諸如為考生增光添彩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五花八門的創新競賽等“桂冠”,造假的魅影不時閃現,單媒體曝光過的就不少,而曝光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對那些只能“裸考”的學生,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存在太多人為操作空間、注水過多的高考加分政策,對高考制度的公平已經造成嚴重的損害。如果不能真正解決弄虛作假,加分制度就應該暫停。
誠然,加分政策制定的初衷是改變一考定終身的選拔模式,出發點也是為了實現公平,并以此為手段促進素質教育。然而,現實中,因為加分政策,素質教育越來越“功利化”了。一些學生瞄準的代表素質的“桂冠”,不少是沖著“加分”來的,而非天賦、興趣、愛好。為“加分”而“素質”,與真正的素質教育相去甚遠。
而加分注水,更是考生家長與一些權力部門共同制造的誠信“比爛”游戲。而誠信恰恰是一個人最底線的素質。突破誠信底線的考生,本身就是最大的素質失敗,上再好的大學,恐怕也難以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才。
在當下的中國,違背公平原則,就不要奢談什么“素質教育”。堅持30多年后,高考公平,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信仰,是民眾相信公平仍然存在的重要符號。較之注水、操控的加分,“裸分”才是真正的公平。暫停高考加分吧,即便“一考定終身”不公平,也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