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恐歸 收入表象下的人情迷失
摘要: □堂吉偉德 工作怎么樣、對象找到沒、工資拿多少、房子買在哪兒……對于在外打拼的“漂一族”而言,親朋好友的諸多“拷問”,勾起了許多人久埋心底的焦慮,被視為“比春
□堂吉偉德
工作怎么樣、對象找到沒、工資拿多少、房子買在哪兒……對于在外打拼的“漂一族”而言,親朋好友的諸多“拷問”,勾起了許多人久埋心底的焦慮,被視為“比春運更難熬的年關”。從“拷問癥候群”到“過年恐歸族”,銘刻在中國人文化基因中的“春節”烙印,在社會心態的沉浮中,正被重新詮釋。(近日《人民日報》)
不歸的理由各有不同,不歸的狀態如此相似。因為囊中羞澀,所以不歸。堅持留在外地的異鄉人,用這樣的說辭,為自己節日不回家找到了一個光鮮的理由。甚至,這樣的理由還可以放大,成為對弱勢者,對低收入者的同情,最后成為對分配體制的詰問,對社會福利的一種拷問。
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對于國人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對于一個思鄉的人來講,經濟條件和收入水平都不能成為阻止回家的羈絆。如果有對家的牽掛,回家之路就會很寬廣,甚至會上演一個個感動。有千里騎摩托車歸家的,也有步行返程的。過程如此艱辛而漫長,但結局卻如此溫馨而幸福。若回家都變得令人恐懼,連基本的人間溫情,都因為花銷太大而無以體驗,那么人活著的意義又在何處呢?如此對照,“回家過年開支太大,承受不起”的理由,就顯得蒼白而功利。
其實,“恐歸”的深層原因,是在經濟主導一切的情況下,金錢已經成為評判一個人價值與成功的最高標準,功利的思維主導下,包括人情在內的精神追求變得極為匱乏,從而導致最基本的人情沒落,人性迷失。如果不能對這種心理因素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經濟因素”的放大,就無助于對恐歸群體的“思想剖析”。如同一個人的崇高與墮落,經濟原因只是一個誘因,更重要的是,其內心是否儲備了“回家”的渴望與沖動,是否做好了回家的所有準備。
因為帶著夢想,帶著期盼而出的“恐歸族”,止步于“收入微薄”的表象下,其實是夢想與現實巨大落差后的內心恐懼。而這樣的心理癥結,遠比弱勢的社會地位和低微的收入現狀,更值得探討和關注。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