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難料 人事可為
摘要: 新華社記者 魏圣曜 王玨玢 突如其來的山體滑坡,瞬間奪走了云南昭通鎮雄縣46位同胞的生命。救援力量緊急行動,遇難者名單逐一公布,轉移安置有序進行,給生者以溫暖,還逝者以尊嚴。然而,面對如此沉重的
新華社記者 魏圣曜 王玨玢
突如其來的山體滑坡,瞬間奪走了云南昭通鎮雄縣46位同胞的生命。救援力量緊急行動,遇難者名單逐一公布,轉移安置有序進行,給生者以溫暖,還逝者以尊嚴。然而,面對如此沉重的生命代價,能否采取措施讓人們遠離災害的威脅和傷害,關系生者安危,關乎社會穩定。
盡管天災難料,但并非毫無規律可循。當降水、坡陡、預警“真空期”、未發生過地質災害、未被列入地質災害隱患點等因素疊加,災害發生的危險就會大大增加。毫無防備的村莊慘遭滑坡之災,暴露出地質災害防治的薄弱環節,也促使人們深入思考防災減災和生態建設的密切關系。
科學技術進步的確提高了人類預防自然災害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更好地認識自然、順應自然,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才能減少災害、減少生命財產損失,保護我們的家園。
災害的預警防范可以避險一時,而讓生產生活順應自然規律、符合生態要求,卻可以在更大時空范圍內減少災害損失。許多因生態惡化導致的嚴重災害一再昭示,違背自然規律、透支生態成本的發展模式一定會在未來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短時間內難在“GDP賬本”上表現出來的生態效益,實際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提高防災減災工作效能,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就是在告慰罹難同胞,也是在創造美好未來。 (新華社北京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新華社)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