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之三
摘要: 破解難題的戰略抉擇——再論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之三何 平 得中原者得天下,傳頌千年。 河南河南何其難,任重道遠。 村莊多農民多,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河南要比其他地方困難
破解難題的戰略抉擇
——再論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之三
何 平
得中原者得天下,傳頌千年。
河南河南何其難,任重道遠。
村莊多農民多,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河南要比其他地方困難得多;農耕時代太長,改變落后的小農意識,河南要比其他地方用時更久。
河南的“三農”問題如果不能盡快解決,“三勢”難以為繼,“三化”難以協調。
破解之道,在于走“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
這條路,源自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是河南發展中的壓力倒逼,更是破解難題的戰略抉擇。
這條路,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科學之路,也是實現廣大群眾利益訴求、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的和諧之路。
這條路,反映了深化改革的要求,體現了發展進步的目的,為解決當今中國難題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發展,在與時間賽跑;崛起,正同挑戰交鋒。
求解增長與轉變的新關系,尋覓強省與富民的新交匯,這是新世紀拋給我們的“時代之問”;
開辟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探索解決“三化”協調的新機制,這是新時期交付我們的艱難大考。
堅持科學發展,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迎難奮起,正確決策,河南的回答鏗鏘有力: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
省九次黨代會作出的這一戰略抉擇,已經并正在化為全省人民的意志和行動。
一個“三農”大省的崛起振興之路,豁然開朗。
(二)發展如攀巖,越往上難度系數越大。
鄧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發展起來了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今日河南,中原經濟區成為國之方略,務實發展贏得新機遇,站上新起點。但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弱、人均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糧食怎么保、民生怎么辦”四道難題需要破解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三個沒有根本改變”,折射出“三化”不協調是制約我省發展的最大難題:
農民生活仍比較困難,農村面貌尚相對落后,農業基礎還依然薄弱……“三化”不協調,最頑固的癥結是“三農”問題,這是一個十分尖銳的矛盾。
保糧任務加重,“兩不犧牲”的底線不可逾越;工業用地緊張,吃飯與發展的沖突愈發尖銳……“三化”不協調,最頭疼的問題是人多地少,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壓力。
城鄉差距大,二元結構矛盾加劇,城鎮化率低,統籌城鄉發展任務艱巨……“三化”不協調,最扎眼的焦點是城鎮化嚴重滯后,這是一個日益突出的瓶頸。
(三)難題使我們清醒憂患。
30多年改革開放,使河南走進了經濟大省的行列,但經濟大省并非經濟強省。舉目四望,新舊矛盾糾纏不休,交織出好壞并存、利弊伴生的復雜局面,擠得我們左不是、右不是,進不得、退不得,常常陷入兩難境地。
翻開中國地圖,鑲嵌在“七色板”里的河南,面積不算大,卻神奇地養育著1億人口。
有時候,一個數字就是一個歷史階段的分水嶺。去年,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城鄉二元結構正在發生歷史性嬗變;反觀河南,城鎮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十個百分點,農業人口依然占據大頭。
中原大地,城市人流如織,村莊星羅棋布,4.7萬個行政村、18萬個自然村密密麻麻“生長”在這片狹小空間里,占地面積比城市居住和工礦企業用地之和還要多出近一倍。
一個現實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河南怎樣才能實現集約化發展、宜居化布局、優質化提升?
(四)難題是發展情勢倒逼。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眼下的河南,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資源的矛盾,像拉緊的琴弦,已經繃到了不能再繃的地步。
河南之難,不是理論家坐在書屋里的空自嘆息,也不是經濟學者在研究室的數學推演,而是嚴峻現實的重壓、發展情勢的倒逼。
項目簽約了,而用地指標卻找不到:
全省每年用地需求近80萬畝,國家下達的指標卻不到30萬畝。招商引資雖碩果累累,項目落地卻困難重重,心急的是投資者,尷尬的是我們自己,土地緊缺已成為很多地方頭疼的“緊箍咒”。
新房蓋好了,可生活環境依然糟糕:
13462戶人家中,近一半對村鎮公共服務和衛生條件最不滿意——舞鋼市棗林鎮的民意調查,是河南農村的今日素描:穿西裝吃井水,住“別墅”燒地鍋,上學不得不起早摸黑,小病也得四處奔波……
就業有譜了,卻“背井離鄉”往外跑:
農村富余勞動力不少,家門口的企業卻不多,缺少產業的吸附和集聚,大批青壯勞力不得不離妻別子、遠走他鄉,人稀了,村空了,裊裊炊煙升起的傳統村落正在走向衰落。
轎車夢圓了,通行還暢快不了:
“想快,飛過去”,寫在車上的“調侃”,述說著河南城市的日日之煩:蜂擁而來的進城大軍,超出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承載力,“城市病”從大都市正在向小縣城蔓延。
……
(五)難題讓我們直面癥結。
缺少足夠的空間平臺,缺少寬松的環境容量,缺少豐裕的資源條件,加快發展的壓力日益加大,過上更美好生活的訴求不斷高漲……
河南,要用比沿海發達地區更短的時間,完成現代化進程,歷史留給我們的,是一段“壓縮的時間”;
河南,要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與日臻完善的國內大市場中贏得發展主動權,大勢推給我們的,是一個“疊加的空間”。
“老四難”在別的省是問題,在河南卻成了難題;“新四難”在別的省不好辦,在河南更棘手。
“老四難”點明了發展之困,“新四難”揭示了轉型之痛,“難上加難”折射出“三化”不協調是制約我省發展的攔路虎、絆腳石。
一重重關隘,滯緩我們攀登的步履;一道道難題,刺痛我們敏感的神經。歷史上的中原,蹉跎艱辛;現實中的河南,何其難矣。
難題,逼得我們不得不另找出路,壓得我們不得不全力破解,催得我們不得不早作抉擇。
(六)破難必轉,轉中破難。
破解難題,需要轉變思維。在“兩不犧牲”的承諾下,我們也許要放棄一些指標,著力處理好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人民群眾承受度的關系;我們也許要放棄一些數據,著眼于長遠利益,讓環境和資源都喘口氣。因為我們要的不是畸形的發展,而是經濟繁榮、生活改善、社會文明、道德進步的和諧社會。
面對難題,往往從一個側面無從下手,但換個角度就柳暗花明;按老思路、老經驗、老套數可能一籌莫展,但用新觀念、新辦法、新機制則茅塞頓開。
難與不難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換的。本來不難,如果不作為,就可能變成難;倘若難中不破難,就會難上加難;只有克難攻堅,難題才不難。
有難不知難,就會盲目樂觀;有難不識難,一定畏縮不前;有難不破難,勢必貽誤發展。
(七)任務緊迫,果斷抉擇。
曾經有一段時間,一個難題讓河南的決策者百思待解:
到“十二五”末,河南城鎮化率接近50%,1000萬農民“化入”城市,但依然還有5000萬人生活在農村,如何讓這一龐大的群體,也能共建共享現代文明,靠傳統的城鎮化很難辦。
行思中原,碰撞思想;交鋒觀念,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奮起破難,決策者達成共識:不轉無路可走,不轉難題難解,彌補傳統發展方式的缺陷,走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科學發展之路,河南的現代化進程才有可能在城市、農村協調發展,讓億萬中原兒女都能分享到發展成果。
(八)把握契機,科學抉擇。
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發展的滾滾大潮,中央的殷殷囑托,省委的科學決策,群眾的生動實踐,在黃河兩岸同振共鳴,在中原大地激蕩交融,建設中原經濟區,走好“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人心共識日益凝聚,戰略定位愈加清晰,光明大道精彩展現。
這條路,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打造一個新型城鎮化的河南示范區;
這條路,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作用,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支撐能力,打造一個新型工業化的河南試驗區;
這條路,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維護糧食安全,促進城鄉繁榮,打造一個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河南先行區。
(九)抓住本質,創新抉擇。
中國問題講來講去,根子是“三農”問題,不抓住根本,矛盾難解;河南難題說來說去,癥結是農民問題,不對癥下藥,沉疴難除。
這條路是務實發展的結晶、實事求是的碩果:
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不是簡單地追求城鎮化率,而是考慮到改善民生的重點、難點、焦點都在鄉村,只有農村的面貌真正變了,農民的生活確實好了,中原大地才會煥然一新。
“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河南提出的新型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互進的城鎮化,是城區、產業集聚區、新型農村社區互動聯動發展、共榮共生的城鎮化,具有更強的支撐力和凝聚力。
這一新嘗試,以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接合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加強社會管理的創新點,具有高度的開創性和包容性。
這一新探索,就是以城鎮化理念來改造農村,以公共服務均等化來覆蓋農村,以現代產業體系來支撐農村。
(十)新型城鎮化引領,短板變長板。
人口大縣往往是“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在河南,各地歷史條件不同、經濟基礎不同、資源稟賦不同、人口數量不同帶來的不平衡、不協調,加劇了城鄉二元矛盾。城鎮化率低,無疑是我們最需補齊的短板。
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將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突破口,把城市文明、工業文明向農村輻射延伸,推動村莊變社區、農民變市民,實現質的飛躍和發展的跨越,短板自然補齊。
(十一)新型城鎮化引領,差距變優勢。
河南服務業增加值占GDP不足三成,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一半,與經濟大省地位很不相稱。
巨大的差距,蘊含著十足的后勁。河南未來發展的強勁動力在于服務業: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日趨健全,資源集聚效應突出,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蓬勃動力,定會奔涌而出、勢不可擋。
(十二)新型城鎮化引領,瓶頸變橋梁。
據測算,新型城鎮化可“解放”出數百萬畝土地,建設用地幾年無虞,多方共贏前景光明:耕地面積不減少,工業大發展如虎添翼,農民居住環境大改善,可分享土地宅基地使用權的增值收益。
新型城鎮化猶如一道橋梁,一頭連著新型工業化,一頭連著新型農業現代化。在這座橋上,流動的是土地、資金和人才,使產業集聚區蓬勃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如魚得水,人力資源優勢充分彰顯。
妙棋一招,滿盤皆活。走新型城鎮化引領之路,中原風鵬正舉,天高地闊。
(十三)新型城鎮化引領,潛力變活力。
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直接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2015年我省城鎮化率要達到48%左右,將帶來1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數以千億元的消費支出。對河南而言,最大的內需動力在于城鎮化,最雄厚的投資潛力在于城鎮化。
及時繞過暗礁險灘,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就是引領之功。
促進城鄉和諧進步,推動中原崛起振興,這就是引領之效。
(十四)若將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萬盤。
不懈的探索,讓我們找到了一條務實之路、轉變之路;艱難的抉擇,讓我們走上了一條奮起之路、希望之路。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難題是空間,難題是潛力,難題是挑戰,難題是機遇。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就是立足于學、立足于做、立足于實、立足于效,在破難解困中有所作為。只有持續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我們的路才能走得對、走得快、走得好。
(十五)走得對,需要領導者更牢固的宗旨意識。
這條路,來自對人民意愿的由衷尊重,本質上講,是協調好廣大群眾的利益訴求,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各級領導干部只有勇擔為民之責,大興利民之舉,更加注重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讓絕大多數人都能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才能以人為本走下去。
(十六)走得快,需要領導者更果斷的改革精神。
走新路,走前人未走之路,有人想不通,有人存顧慮,有人在懷疑,舊思維還不時在作怪,老框框仍裹著手和腳。出路是逼出來的,機遇是闖出來的,河南發展到今天,需要有一個體現質的變化的舉措。
這條路,徹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土地人”變成了“社會人”,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巨變。各級領導干部要用始終如一的改革自覺,拆除思想觀念的藩籬,打破體制機制的障礙,不斷以改革回答改革進程中的難題,才能持續求進走下去。
(十七)走得穩,需要領導者更務實的工作作風。
省有省情,市有市況,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高有低,決定了工作重點各有側重。比如,有的地方工業化程度較高,推進新型城鎮化基礎堅實;有的地方工業化程度較低,面臨著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雙重任務。
如果脫離實際,上得過于急、過于猛,指望把長期欠賬在短時間內全部解決,或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超出了百姓和政府的財力及承受能力,就可能影響其他工作,使經濟關系不協調,造成大的波折。
各級領導干部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經濟規律,把務實作為一種追求、一種品格、一種責任,靜下心來,沉下力來,不急不躁,不驕不餒,才能腳踏實地走下去。
(十八)費一番苦心,沖破迷霧百千重。磨三尺利劍,劃開云霄九萬程。
戰略抉擇劈大道,風雨兼程砥礪行。追求幸福的生活,成就壯麗的事業,億萬中原兒女義無反顧、大步向前!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