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普法要做到“一硬三性”
摘要: 程 揚 盛德劭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普法工作的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筆者認為,抓好對農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維權意識,讓他們知法、懂法、守法,仍是農村普法的主要目的,普法
程 揚 盛德劭
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普法工作的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筆者認為,抓好對農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維權意識,讓他們知法、懂法、守法,仍是農村普法的主要目的,普法工作者應做到“一硬三性”。
基本功要過硬。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越不注重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教育起來越困難。開展普法工作要想做到讓老百姓心服口服又佩服,普法工作者的自身法律素養要高,業務能力要強,口才表達學會用群眾語言。所以,農村普法工作者不僅要通曉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地方性政策文件,還要了解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特點、新情況、新問題,知曉社情民意,做到與群眾談到一塊兒去,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開展普法教育。
普法要有針對性。普法工作者在農村普法過程中,要考慮到不同的鄉情、村情、社情、民情,用通俗的語言讓農民理解法律法規,用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事例來觸動、警示他們,才能達到教育之目的。
普法要有多樣性。既要有相關知識的廣播、電影、電視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又要充分發揮政務公開墻、群眾明白紙、法律知識小冊子等作用,還要定期開展普法講座、設立法律咨詢臺、送法進村組等活動。總之,形式靈活多樣,力求取得實效。農村普法工作者更要深入村組、深入群眾,送法上門、解疑釋惑。
普法要有長期性。在農村開展普及法律知識,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一恒地進行下去?,F在農村普法工作中的最大弊病是形式主義,由此出現了兩種相反的現象:一方面是群眾想學法用法,心情迫切;另一方面是普法不認真、圖形式、走過場。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農民“信訪”不“信法”的怪現象,說明了這個地方的普法工作開展仍有漏洞。
眼下,各級黨委、政府已把普法工作列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來抓。但就怎樣抓的問題,筆者以上的拙見僅作參考,以期更有效地開展普法工作,加快構建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好局面,促進農村的各項事業科學全面快速發展。
責任編輯:guanli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