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水資源管理 保障可持續發展
摘要: 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 項祥一2010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屆“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二十三屆“中國水周”。我國紀念“世界水日”和開展“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資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的保證。我市多年人均水資源量726立方米,不足全國均值的三分之一、世界均值的十二分之一,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水資源緊缺標準,屬于嚴重缺水城市。嚴峻的水資源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管理,這不僅是解決日益復雜水資源問題的迫切要求,也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重大任務。
準確把握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把解決水資源問題擺在重要位置,全面落實水資源管理各項制度,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在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過快增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而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等問題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一)頻繁的洪澇災害威脅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我市是全國洪澇災害十分頻繁的地區之一。我市多年平均降雨為920毫米,但60%左右的降雨集中在汛期。由于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對防洪的投入,我市防洪工程體系已初步完善,防洪形勢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觀,但是洪澇災害威脅依然很大,大量寶貴的洪水資源也因缺乏有效管理與利用白白流走。
(二)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據測算,全市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5億立方米,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278萬畝,工業和城市用水的緊張狀況不斷突出。作為自然的約束條件,水資源總量和可利用量的有限性是難以改變的,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將進一步減少,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
(三)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我市水土流失面積366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4.5%。一些工程項目不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在生產建設過程中不注意水土資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保護,人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僅導致土地退化、生態惡化,水源涵養能力減弱,加劇干旱、洪水和其他災害的發生,而且大量泥沙淤積下游河道水庫,嚴重影響行洪調洪、蓄水灌溉等綜合效益的發揮,對工程安全構成了威脅,嚴重制約可持續發展。
(四)水環境日益惡化。日趨嚴重的水污染現象是當前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許多昔日河流內用以洗菜、洗衣、洗澡的清澈之水,如今幾乎變成了污水、臭水。由于大量工業廢水排放和農業污染源所致,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體,洪河、黑河、練江河水質均超過Ⅴ類水質,對沿岸淺層地下水也造成污染,給人畜飲水、漁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
深刻認識加強水資源管理的重大意義
(一)加強水資源管理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迫切需要。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大規模經濟開發雙重因素的交織作用下,我市水資源形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近年來,季節性干旱甚至秋、冬、春連旱的情況頻繁出現,而與此同時,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我市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水資源管理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市是農業大市、糧食主產區,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而我市農業抗御干旱災害的能力較低。保持農業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需要強有力的水資源保障。我市堅持工業立市、工業強市戰略,大力實施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了醫藥、能源和煤化工、建材、食品、機械制造等支柱產業,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對水資源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籌城鄉水資源配置賦予水資源管理更為艱巨的任務。
(三)加強水資源管理是保障人民群眾共享水利發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水資源與人的生命和健康、生活和生產、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水利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我市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仍有近200萬人,2020年市區人口將超過100萬人,而水源地板橋水庫在滿足中心城區的用水需求,保障城鄉飲用水安全方面的任務非常艱巨。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必須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資源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城鄉供水安全等方面的合法權益。
(四)加強水資源管理是推進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水資源管理是水利工作永恒的主題,沒有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就沒有可持續發展水利。近年來,我市水資源管理取得較大進展,但與推進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設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重利用輕節約的現象;在水量與水質、供水與退水、節水與保護等關鍵環節,水資源管理職能交叉、關系不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能力等方面與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也有不少差距。只有加強水資源管理,建立權威高效、運轉協調的管理體制,才能根本改變水資源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和低水平開發的狀況,才能有效解決日益嚴峻的水資源問題,才能真正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全面落實水資源管理的各項措施
(一)以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核心,優化配置水資源。1.編制完善水資源規劃體系。當前,“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正在制定,要按照水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的總體要求,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水資源的需求為目標,以取水方面的優化配置、用水方面的優化配置以及取水用水綜合體系的水資源優化配置為重點,妥善處理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近期與遠期等方面的關系,做好水資源綜合規劃和節約、保護等專業規劃的編制工作,充分發揮規劃的基礎導向作用。2.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加強取水計量監管,直接從江河、湖泊、地下取水的,必須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申請,經審查論證,獲得取水許可證后方可取水;實行行政區域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按照總量控制指標制定年度用水計劃,結合用水定額和實際用水情況核定用水計劃指標;全力推進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資源費,充分發揮水資源費在水資源配置中的經濟調節作用,確保足額征收、足額上繳;開展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資源狀況確定經濟布局、產業結構和發展規模,有效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事前和過程管理,做到因水制宜,量水而行,堅決制止因無序開發造成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和生態環境進一步破壞現象的發生。3.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優化各項調度方案,健全調度機制和手段,通過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并舉,對有限不同形式的水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實現地表與地下、城市與農村、區內與區外水資源的統一調配,使水資源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撐。4.建立統一、權威、高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按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要求,改革現行地表水與地下水、供水與用水、水量與水質、排污與治污分割管理的體制,變“多龍管水”為“一龍管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和供水、節水、排水、治污、中水回用進行統一管理。
(二)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目標,加強水資源保護。1.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一是嚴格建設項目審批。把好建設項目審批關口,從源頭上控制新上項目對飲用水源的影響。二是加大巡查監管力度。在各水源地成立專門水源地保護小組,定期不定期對水源地進行巡視檢查,以應對突發水源污染事件的發生。三是實施嚴密監測監控。建立完善飲用水源預警、應急體系,實時監控飲用水源的水質變化,并對水質變化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置措施。四是建立應急水源地,健全水源應急預案,確保不因水源污染引發群眾用水危機。五是積極推進綜合治理。通過完善水源地飲用水源保護公告、制作警示牌及保護水源宣傳牌和曝光污染水質行為等方式,確保飲用水源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合理用水。2.切實加強地下水資源保護。一是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停辦地下水取水許可審批手續,強化深層地下水禁采和限采措施,對存在安全隱患不符合辦證條件的單位關閉自備井,促進可持續利用。二是實施地下水動態監測,監測地下水水位動態、分析地下水動態變化特征、進行地下水水質監測,防止地下水環境惡化,促進地下水的合理開采。三是實施地下水保護工程。開發利用水資源要維持河流合理流量,維持湖泊、水庫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體污染。通過建設引水工程替代地下水水源,壓縮減少開采地下水。通過引水、攔蓄雨洪,回灌地下水。通過在河道上建設攔蓄工程,蓄水補源,使地下水恢復并保持平衡、穩定的良性循環狀態。3.積極防治水污染。一是強化水功能區和入河排污口的監督管理。進一步落實水功能區監督管理的各項制度,科學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對全市42個重要水功能區進行定期監測,及時了解和掌握水功能區現狀,將入河排污口審批工作納入市行政審批中心進行統一受理,建立對入河排污口及受納水域的常規監測、監督性監測及現場持證執法檢查制度,強化入河排污總量的監控。二是做好面源污染控制工作,維護飲水安全。特別是要加快廣大農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劃定工作,防止鄉鎮企業和農村面源污染水源地。在水源地保護區嚴格限制各項開發活動。一級保護區內應禁止一切排污行為和對水源地有影響的旅游和水產養殖活動,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和人為破壞。
(三)以防治水土流失為重點,改善水生態環境。1.做好生態修復工作,促進大面積植被恢復。在水土流失程度較輕、降雨條件適宜、人口密度小的地區,轉變生產方式,減輕人為活動對自然的干擾,充分依靠大自然的生態修復能力,配合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促進植被恢復,減輕和控制水土流失。在水資源配置中,確保生態可持續維護的用水量,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避免生態退化。2.做好監督保護工作,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法》的有關規定,重點抓好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管理,落實“三同時”制度,把水土流失的防治納入法制化軌道。控制我市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的開發建設活動,控制城鎮化過程和農業開發中的生態破壞和水土流失,加強對現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護,基本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開發建設同保護水土資源與生態環境相協調。3.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針對我市生態系統及水土流失類型多樣的特點,改變過去單純的植樹造林、單一的坡面整地,實施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配套,進行綜合治理;改變過去的薪炭林、用材林的區域種植,實施適地適樹的用材林與經濟林的配套種植;改變過去單為栽樹而治理,實施坡耕地改造,增加基本農田;改變過去的冬季農閑進行施工,實施常年連續干、一年四季不間斷的綜合治理模式;改變過去的粗放落后的管理形式,實施依靠科技進行現代化管理。4.堅持科學管理,完善激勵機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水土保持發展機制,把個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以戶承包、聯戶承包等形式的責任制,繼續大力推動“四荒”使用權拍賣,積極引導、大膽鼓勵和支持大戶治理。實行項目帶動戰略,努力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水土保持投融資體系,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長期穩定的水土保持投入機制,形成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合力,全面推進生態建設。
(四)以提高用水效益為中心,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1.樹立節約用水觀念,倡導文明用水方式,堅持節水優先、治污為本、合理開發的用水模式,增強全社會用水、節水自覺意識,全面提高用水效率與效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2.充分發揮水價杠桿作用,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有利于促進節約保護的水資源費征收制度,推廣按用量不同實行階梯式水價,加強對超計劃用水累進加價收費的管理,促進節約用水,不斷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3.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用水效率。農業節水要采取工程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的高效節水技術,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城市節水要建立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的全民節水機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生活用水要推廣節水器具和實行累進加價制度,推廣節水先進技術。4.逐步建立完善規范合理的水市場,形成市場調節為主的水價制度,實行用水權有償轉讓,引導水資源向節水、高效領域進行配置。
(五)以法治建設為保障,規范水資源管理行為。1.增強法治意識。堅持依法治水,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配置,水工程的建設與管理,水災害的防治以及水事案件的查處等一切水事活動和各環節納入法制化軌道,以法律的手段進行管理和規范,最大限度地發揮水資源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多種形式開展面向全社會的水法規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的自覺性,形成良好的水法治氛圍。2.強化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已有的涉水法規,規范行政行為,以加強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使用、節水管理、入河排污口審批等制度落實情況的專項檢查為重點,實行專項執法與日常巡查相結合,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維護良好的水資源管理秩序。
加強水資源管理,保障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任務艱巨。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努力開創水資源管理工作新局面,為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駐馬店平安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lidong
(原標題:駐馬店新聞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